|
|
|
|
|
●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
●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
●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
|
|
|
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
| 发布日期:2006年12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
人们只要仔细看懂说明书,便可以对工厂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结构、性能、使用时应注意事项等,都有所把握,或者完全把握。当然,还可以以此类推所有的同样产品。实在是知一晓百的得益。
假如有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那该对人与人的交际起多么方便的作用啊!人们这样想。理论家们试图以自己的著作满足人们的这种欲望。然而,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说明。虽然,一切的说明已经成书,但都不是一应俱全的“人的说明书”。我相信,包括人们将要看到的您的研究成果在内,也绝不例外。
——李钢(男,1966年出生,陕西省勉县人,军人)
提起个性,人们很容易想到中国的一句俗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象觉民抱怨觉慧那样:“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②说话的人错把人类的本性当作一个人的个性来用,而巧在听话的人并不知其错,倒能心领神会,大多数的人也早习以为常了。殊不知,这“本性”二字在中国先秦哲学中,还有过相当激烈的争议呢!战国中期,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③说,而孟子论证自己的“人性之善”、“人无有不善”,④以性善说集中力量攻击告子;⑤战国后期,荀子主张“人之性恶”,⑥以性恶说反对孟子的先天道德论,强调人性都是天然生成的,无论贤、愚或不肖之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得来的;⑦性善论者将“人之初,性本善”编入《三字经》供启蒙学习,而性恶论者则以比兴手法造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成语广为流传和使用。
提起个性,人们很容易偏重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的“脾气”,而忽视了人类男女两性生理和心理原本有着的差异和对人的影响。要知道,“性别”不仅指导人们对两性生理的相异(完全是先天的)加以辨识,而且提醒有识之士对两性心理的不同(既有先天的性因素作用,更由后天的性角色意识造就)给予重视,以利于“人以群分”、“人尽其才”。科学研究结果说明,虽然男女的智力不相上下,但两性的脑平均重量相差170.097克,男性1417.475克,女性1247.378克,可能由于女性左右脑部连接得比男性的紧密,能将各部接收到的讯号迅速地来回传递、反复思考,所以女性比男性较懂得察颜观色,从对方的面部表情、动作及声调中了解言下之意,甚至能判断其是否真诚;入学前的男孩比女孩更爱支配别人,这种现象通常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才发生改变,婚姻生活越久,女性就越多地支配别人!女孩在言语方面比男孩好;成年的男性和女性爱搬弄是非的程度是一样的;男性在年轻时会交很多朋友,而女性过了中年之后才会有更多的朋友;男性喜欢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情,而女性则喜欢将最深的感情隐藏起来;男性会担心爱人被害或自杀,而女性常常害怕爱人遭遇意外或年老死去,男性作出决定的速度虽然比女性慢,但在表达决定性时,男性显示出的果断性却比女性强;男性“属进攻型”,女性“属保守型”,在罪犯中,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单身女性比已婚女性少;男性成年人对钓鱼、打猎“拥有专利”,而女性从幼年期开始就对服装、编织“享有特权”,只有在恋爱中,男性对女性的“特权”表示赞赏,即使这样,女性仍无法理解男性的“专利”;绝大多数男性都以事业和工作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视之为个人形象和价值的重要途径、评估标准,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喜欢公开自己的“本领”与成就,也因此将自己遭受的挫折与失败留作隐私,而女性十分重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男性以与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来避免自己脆弱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而女性则恰恰相反……⑧这些科研成果虽然不是两性差别的全部,但它们一一都与男女性别有关。
然而,上述的“本性”和“性别”,都是人类的共性,而不是作为人类成员的个体人的个性。
“个性”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Per和Sonare两个词的合成词,意思是“面具”,就是古代演员演戏时所戴的假面具,它是为了表示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所设置的。英语将它引进并演化为Personality,汉语根据英语意译为“个性”、“人格”。我没有去考证汉语意译此词的由来,但就我觉得荀子在《礼论》中的一段话,可能有助于我们对中外“个,性”的比较和认识。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⑨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天然生成的素质,只有经过“伪”(即人为、加工的意思),它才能美好完善,而假如不存在人的本性,人为加工也就没有了基础,假如没有人为加工,人的本性则不能达到自我完善。英语借用艺术的道具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而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荀子不仅说明了个性(“伪”的结果),而且还辩证地看到了个性与共性(“性”)之间的关系。
“个性”的心理学概念,虽然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全世界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将近2500年,却始终未能达到完全的统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在“个性”词目下释文:“(1)‘共性’的对称。(2)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亦称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接受教育而逐渐形成。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个性必然受阶级性制约。但是,具有同一阶级性的人们,其个性仍是千差万别的。”⑩
天下有张三,有李四。张三有张三的个性,李四有李四的个性。
“个性”为大家所熟悉,但它究竟是怎样呢?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从他研究的“体液学说”中,认识到组成人体的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对人的气质带来相应的影响,他提出人的个性可分为四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各有一种表现形态:
红血型,乐观;粘液型,安静;黄胆型,暴躁;黑胆型,郁抑。古希腊哲学家和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西奥非拉斯大斯通过大量的事例,说明有个性的人可分为吝啬者、粗野者、馅媚者、好辩者等等。十九世纪英国心理学家贝因,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过程,将个性分为理智型、艺术型和现实型三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把人的个性分为截然相反的两大类型,并说明各类型的主要表现形态:理智型,能控制激情、沉着、安静;冲动型,受当前的感情激动所支配。性情急躁。十九世纪末叶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把有个性的人分成“细心人”和“精心人”两大类。在现代西方心理学著名的专家中,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性欲、理智和道德,其中性欲是主要的;瑞士的荣格把人的个性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并指出内倾者专注于内心的体验而不轻易将思想认识和情感意志表现出来,外倾者则善于交际而感情常流露在外;德国的斯普兰格认为人类的个性分为六种,表现形态各异,即理论型者善于言谈对话、艺术型者注意仪表风度、经济型者重视规划计算、政治型者追求权威支配、社会型者容易交际沟通、宗教型者怜悯轻信。1940年美国的谢尔顿从拍摄4000名大学男生的正面、侧面和背面裸体照片中,找出体型的内胚型(身体浑圆、肌肉松软)、中胚型 (肌肉和骨骼均发达)和外胚型(身体结构纤细)三种主要成份,并对见于书报中的650个特质加以抽取,再将抽取所得的50个特质作为评量33位男人气质的根据,由此找到人的三种气质类型,即内脏型、肌肉型和脑髓型,最后结论是人的个体可分为三类,“内脏型”(身体类型相对于内胚型),喜欢吃喝、懈怠、注意舒适、有社交能力、随和、有耐性;“肌肉型”(身体类型相对于中胚型),喜欢侵犯、好支配他人、有力气、爱好活动;“脑髓型”(身体类型相对于外胚型),大脑发达、多思、多感、喜欢安静、孤独。⑾
当心理学被有的人误作算命的“科学”时,当社会各界人士希望借助心理学来知人知面知“心”时,当某些撰写“心理”文章者剪辑心理学论著时,上述的研究成果广为流传。人们认定个性是“现成的”、“分好了类的”、“铅印了的”、“全都有的”,因此将“自己”与“铅印了的”一一对照。通常只粗看一遍的,很容易“判定”自己就是某一类型的人。但多看两遍后,便发现自己的“脾气”有的在这一类里,有的在那一类里,“大概既是这种,又是那种吧”!有的人再仔细一斟酌,发现自己“没一个对得上的”,于是觉得“一点也不科学”!其实,科学家对“个性”的分类,是对人类的“个性”进行整体结构研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绝不是对具体的人的个性加以数 学的排列或组合。我们的朋友假如不看清这一点,所犯的认知错误将无异于读罢文学评论家对阿Q个性的评论,就将自己的个性与阿Q的个性对照了起来……幸好,我们许多人只是觉得自己有时有点儿“阿Q”,但不是阿Q。只有阿Q才是阿Q!
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这并不因为他们的作为社会人的称谓符号(姓名)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各自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人格)。马克思曾经说过,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⑿
我们大致可以从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分类中,察知“个性”间的差异之大、之多。那么,试图将人类成员所有的气质、所有的性格、所有的智力、所有的意志、所有的情感和所有的兴趣等等的特征加以归纳,然后分别罗列出各方面的不同表现,由各方面任意取出的某种表现进行体系化组合的新的不同表现,再对它们各自给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一一陈述出来,又该有怎样的艰辛呢?一想到人类只因为十个阿拉伯数字和有限的运算符号。便让人类自己和自己发明的各种工具永远地演算;一想到人类仅凭借七个音符和五条平行线等等变幻,便让人类自己和自己发明的各种乐器永远地演唱和奏鸣,我们大概就会感到编制“个性与人际关系”表格之类的想法,该是何等的愚不可及了!同时,我们因为注意到个性所谓的稳定只是相对于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言,所以很难抽象判断个性表现形态体系中的某一中性的特征是否健康。例如,细心,可能对事对人很认真,却也可能待人苛刻或办事(总得与人打交道)斤斤计较;言语流利,可能使言语者强有力地传递自己的认知与情感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把自己学会的东西传授给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却也可能夸夸其谈,或对问题的考虑不够成熟,不利于人际交往。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放弃对鲜明的健康的个性特征、确切的不健康的个性特征,以及它们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必要的简述。
个人的人际关系所受个性的影响如何,可以根据个人抽取相应于自己的若干个性的主要特征之级数进行相加,所得的积数越大,好的影响也就越多!反之,坏的影响越多。由于个性是人与他人沟通的主观因素,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大,所以,就这个角度而言,个人的人际关系所受个性影响的和数,还反映出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和数越大,人际关系可能越好,反之,可能越坏。人们的得数难免有的会相等,但这不表示各人得数的内涵完全相同。换言之,张三与李四所得的和数都是37分,但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
人类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足以庆幸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的个性不健康达到-100%。但是,人类早已深感遗憾,从古至今尚未有一个人的个性健康达到100%。
专家们著书立说,已经将人的个性形成的原因论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完备的心理学书中,可以详细得知原因不外乎六个方面,生理遗传、家庭培养、环境陶冶、文化教育、社会传统文化影响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验。关于这些,无论是生理因素;还是心理因素;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他人教化因素,自己经历因素,个性的形成无一不是人际关系的结果。
——————————————————
(注解略)
(1988年9月出版《人与人》—— 8.人的个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节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