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款外事
|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2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现今,城里的父母一般不图儿女年节汇款回家的。儿女们在外头,自己能搞得清楚,做大人的也就放心。农村的男女在外打工,若是上有老下有小留守老家的,有的还按月往家里寄点钱;一般的人,如果不是小孩上学,老人急病,都要积攒到快过年了,才一次带回去这一年的剩余。
这行情的流行,一是跟生活物资普遍不紧缺有关,二是跟电话联系方便有关。随之这二者,受影响的,首先便是亲疏多以现实,远近非是距离;其次因无了习而后遵之的习俗,传统民俗的
礼数意义消失殆尽。
何谓“传统民俗的
礼数意义”?
举汇款些事为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以前,无论父母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的,即使是家财丰厚的人家,子女再怎么有千钱没钱,逢年必回家祭祖拜年贺喜,呈献些钱物孝敬长辈,发点压岁钱给小孩,算是礼数的应该。清明时,一般都及时回老家,给先人扫墓。
除这二件大事外,每遇端午、仲秋,还有父亲母亲的生日,必定要分别汇点款的。这其中,可以因故减免的顶多只有端午,而仲秋和父亲母亲生日的汇款是万万不可忽略的。
所汇的钱额,少可3元,一般5元、10元;仲秋大节多的也不过15、20。大约是那年月里一个人月工资的六分之一吧。
汇款的子女,一般是拿捏算过的,从自己这头往老家那边汇款,头尾要花多少天,哪天去汇,家里的父母刚好能在那日子的前一天或当天收到。
邮递员叫“拿图章来!你家老四给你汇的款到啦!”就跟一早枝头的喜鹊认得家似的,叫唤的那声音比铃儿响叮当的还好听。
乐的何止自家,连邻里也凑过来:“呵!瞧你还说你们家铁蛋心实,这不,孩子的心热乎乎的软着呢!”
“哪能跟你们家的女婿比喲,他要不听你闺女的,怎么年年又寄钱又寄火腿的?”
这样一言一语,足够把个再贫穷的蔫日子给支撑起好几些日子。
现在可好,邮局蔫了,汇款打卡到银行,无声无息,门一关,天知地知两头知,这叫“隐私”!这人一富啊,就怕贼偷,夸夸其谈些的尽是些不隐私的冠冕堂皇。老板喜欢说“让我们一起分享”,那分享的本来就是你劳动的价值,他这一分享又拿走了你的一部分。官僚喜欢说“太平盛世”,就跟站在四五月的罂粟地里
一样看着繁荣昌盛。老百姓再也不肯说有没有汇款,就连那收到汇款的,说不定还来这么一句:“就这么几块钱啊!”
我琢磨着,这人心究竟被什么给吃了!给狼吃了?没啊,别说城市里的狼关在动物园里,跟猫咪似的乖顺,就是野地里,也没见狼吃掉人的新闻。
我怎么就觉得,这人心是给人吃了,温柔的咀嚼,慢吞细咽着地给吃了。
要不说汇款嘛,那这个仲秋的,时令吃的还得说月饼。
今早我写了月饼的事《表哥送了盒一万元人民币的礼饼》,直到现在,我也还没法子,该要多久才能解决得了这些人家寄来的月饼呢?
要说,把这些大千价值的月饼给换成千百元的汇款,那多好——在卧室里挖个水塘,让八月十六的月,那亮啊亮地穿过防盗网的钢条铁杠,透过窗的钢化玻璃,轻轻地、缓缓地照在水面上——啊,十五的月亮原来到十六才圆啊!
也难怪,邮电员那说的:“来呀——你的——这里——签字!”就跟那羊儿吃了断肠草似地。
我这些话恶毒,即使以正气噗嗤而出,也算说的温柔,像那仲秋的月,亮给你的是圆,真正让你伤感的是缺损。
2009-09-25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