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物】草鞋
|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昨天写斗笠时,曾想以“竹笠冲开岭上云”来个厉害的,后来不用是因为不晓得怎么个接着往下。今儿个又想起来,觉得若把原文上下句都将了来,岂不承上启下写到这草鞋来了吗!
芒,草也。
芒鞋,草鞋。
《西游记》是古典名著里我最不喜欢的,没有之一。从不曾拿起过它第二遍,但就第一遍翻见“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句后,便过目直记到今。第四十三回里的。
命中好像注定专等着入来当前的。
说说笑笑罢,真就芒鞋草鞋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则好的多。我倒并非偏见宋苏轼于明吴承恩,实觉得在乎实际操作的可以。
少年时在闽北山城县乡市井,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打赤脚行走的人,不一定是农夫,也不光是船家,既不分男女,还无论老幼。
到武汉大学的珞珈山第一个月,1957年的9月,我就像在家乡一样,随便着快乐着不以为然着独自打赤脚走路瞎逛,竟然成了当天那里的太不可思议的怪事,最后传到我姐夫我姐那里……
幸好我没偷偷地带双草鞋去。
在我们老家,穿草鞋的反而少于打赤脚的。
穿草鞋的,那年月,多是有远路要走的,尤其是要进野林伐木的或砍柴的。
闽北山城县乡市井广为流通的福州方言,土得掉渣的老话说“草鞋”,有三个语境今皆已消逝:
第一,“汝穿草鞋去吧!路会好走些,免得滑了。”这是就着装而语。
第二,“那只人真哦草鞋。”这是明喻。虽比喻的再明确不过就是草鞋,但含义于今则只剩七老八十的人才理会得了。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很狡猾,而且古灵精怪,常常弄出鬼点子,暗中算计别人,真不是东西。也可能,集这些之大成。总之很贬。
第三,“起光早就末精神,索盲夜汝打草鞋啦!”这是借代词,“打草鞋”相当于“打飞机”、“撸管”。
我虽是地道讲福州方言长大的,如今岁七十上,又一向喜欢琢磨土得不能再土的老话,感受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气神,但到现在也还没明白上述“第二”的来由缘故。
至于“第三”,还是前些时查找资料以便写辨识志时,偶见一幅网上打草鞋的照片,那拍摄的角度突地让我想到上下之事。
我本不写今篇,是因我从不曾穿过草鞋,更没买过。而后还所以志一,主要是顺着上篇的“斗笠”,再就是有要辨识草鞋的必要。首要的,当然还是怀旧山乡不再有的它们史上的普遍意义;其次是有其地方特殊内容,譬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二、三;再就是有的化之成文者,特别有文化,例如:
我2001年手写的摘抄本里有:“《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五总志》-宋-吴坰-杂家类三》:‘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又,按古汉语言发展来探究,“不借”既然是二字词,那之前必有其单字的称谓。查见:
一、履:
《说文》足所依也。本作,今作履。
《尔雅·释言》履,礼也。《注》礼可以履行也。《释名》履,饰足以为礼也。
《字书》草曰屝,麻曰屦,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
二、屐:
木制高底、无帮,以足拇指与第二指夹带而动作的履。
三、靴:
战国时,受酷刑后,不能行走的孙膑用硬皮革裁成“帮”和“底”,缝制了“高皮绚”,从魏国潜往齐国。其所受敲碎膝盖骨的刑被命名为“膑刑”,而他的“高皮绚”是以后“靴”的原型,最初派生出的“帮底”一词,也在后来的梨园里写成“班底”。
四、鞋:
搓麻细编,制造成有帮、底的履。
一言以蔽之,鞋、履的区别在于:履无帮,鞋有帮。
这里,最值得注意是“《字書》草曰屝”。而今有人居然的竟然书以“草鞋古代叫做‘扉’。”
辨识二字,同据《汉典》:
1、“屝”,部首“尸”,音“非”。屦也。足所依也。《释名》曰:“齐人谓草曰‘屝’。按《丧服传》:‘菅屦者、菅菲也。’”《杜注左传》曰:“屝、草屦也。菲者屝之假借字。”
2、“扉”,部首“户”,音“非”。户扇也。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