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李叔同和你的突然
|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涧松贤弟如晤:
知你已削发,我肃然起敬。
尽管之前的5月7日,你突然予我的电话,所述平静,我心自然不会没有波澜。寺院里有可上网的房室,也方便,你不再使用除电子信箱之外的其它通讯工具,而这电子信箱的地址,也仅告诉了俗家人二,我是其一,我便知道你的意愿。
前日我的邮箱里有你一信。虽仅“今日受戒” 四字,连法号也不落,但我能得一你的消息,便能继续理解你。
我当然要多写的。
你一定记得十一年前,我们交谈过关于李叔同的出家。当时我说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应有皆有的他,声名雀噪的他,得心应手的他,突然皈依了佛,进了空门。你那时也说,这实在不好理解。
那年的十四年前,也就是1985年,我读台湾出版的《弘一法师》。读得要比其它一些政要人物传记本认真许多。因为是从单位书库里借阅的,所以自家是没有的。内地有几本以其人名法号写的书,在书店翻过,觉得文笔的朴实、事件的客观描述都远不及台湾那一版本,也就没买。
自看过那书,之后,心里就一直存在一个问题: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
那次的看法,你我不但没有分歧,反而彼此故意要借“不理解”来引导出对方真实的猜想。结果,在后来,我们不时见面,无所不谈,却没再谈起李叔同的出家。我意识到心照不宣。
近四五年来,特别是我经历了两件几乎要自决的心事后,有了李叔同突然出家的确实我见,这就是:内心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痛苦,必须有个既可以解脱又可以得自在的所在。“不可告人的”,绝不是指李叔同有什么坏事,而是说他内心有不能告诉别人的人欲,这样的人欲有违于世道。李叔同应该是心知自我克制欲望的堤坝就要崩溃,这才突然逃遁的。
我读《弘一法师》以及其它评介他的文章后,有这感觉。感觉来自他出身、来自天生的悟性、认真、敏感、特立和在文艺表现方面的出类拔萃。
只有李叔同本人知道原委。随着弘一法师的圆寂,原委已永远无人知晓。
你有许多的方面类同出家前的李叔同。
所以,我不问,你也没告诉我,为什么要进到寺院,但我能理解你。
因为,你不但知道现实中不是,也不可能有是空门的寺院。
而且,你还知道或许里面有你还没有发现,而发现后又肯定会不喜欢甚至鄙视的充实。
然而,你要有一个有形的具象来对你约束,使得你能少一点人间的烦恼就算解脱一点,即使里面另有其它,那是你能自控的,不受丁点影响的,所以你去了。
我不行,我生性容不得眼睛所见的恶继续存在在我的眼前。虽然我能忍受,但我不能容忍。最终只能爆发——愤怒、离开、永不要见。我无法沉默。倘若沉默了,我必会憋死。既然憋死,又何必死在我明知不是我呆的地方。所以,我考虑过皈依的事,一次次到末都放弃了,又于室于心继续自修,独自功课。
你是很能刻苦的,凌晨四时的早课,日常的颂经打坐,午后的不再食,肯定都不是难事。尤其是你的哲学专业的造诣,文字理解的功力,势必迅速超越众比丘,一二年后甚至住持。只是,你绝不会表现出来。你一定是默默领会经典,从中自觉。
我倘若出家,也一定能遵守晨钟暮鼓的作息,格守誓言的戒律,宁可闭关参禅,对颂经却很难投入。
首先,迄今我读过的几种佛经要典,无一能通本说服得了我。我是不相信“来世”的,因此我要解决的是在世的身心。
其次,我不一定会接受一般僧人的讲经,即使我不能全懂,但要讲,要辩,要论,自信要高于一般,因此,我难得可以让我信服的。
第三,我不认为当前的寺院是我理想的如弘一法师那样年代的形态,更不是我知晓的佛的作为,因此,与其在所不当在所,不如不进入,另找自在,或一隅寝室或一架书屋。
对于家庭,老人在,良妻在,儿女在,孙辈将来,你都舍了,那你应该得到。
李叔同的出家,也这样,抛妻弃子的。
在许多人,甚至亲戚执友议论起来,怪道的普遍。
我却理解。尤其是理解他出家后所在的选择是那样的清贫、单行、寂寞、潦落,完全违反了他在俗时的富足、集众、闹热、浪漫;尤其理解你对现世一切关系看得透彻,生离死别的那一时段,三个月、半年、一年、半载,比肝肠寸断更痛苦的,都会随时间而淡化。对此,你我谈论过,看法竟又异口同声。
现在,一个时间对你、对你关系到的所有的人,都是新的开始。
佛说:“汝修百年?修五百年?修千年?”
你如何应答?
无论如何,我不悲不叹,恰如碧空无言写意境,不惊不哀;犹
是沧海有月浮心情,皆以你之坚持为坚持,以你之所愿为祝愿。
阿弥陀佛!
俗世愚兄
剑达
201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