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正解
|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关于剃度,有传抄者若干,传书抄言之若干缘起及仪式,多经不起对照史家论文。再就现世所见,包括参考民国时期的照片,差别多少,原懒得批驳,但觉皈依之人,当有护法的责任,是为整理综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在查阅读民国时期学人研究的、所译著的国外研究印度佛教专家的学识之基础上,附以个人分析所得的见解,以力求庄严。
2011-09-01 穗城
【一问】出家男女为什么要把头剃光?有什么来历吗?
【一答】先有这样一种说法: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以求世人生老病死痛苦的解脱之道,七年后独自坐参,终于彻底觉悟,遂号对生死觉悟者为“佛”,自己改名曰“释迦牟尼”。就在他觉悟的那一时刻,他的头发、胡须、指甲全都脱光了。
后有二种续文:一种说,后来,释迦牟尼亲手为最初跟随他的五个人剃了头发,以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另一种说,释迦牟尼成佛后,他的信徒们尊其为佛祖,为了纪念佛祖,所以佛教徒剃头、刮须、指甲剪短。
再有以下意义的扩张: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三是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对以上的说法,这样来依次看看:
首先,应该把故事完整一下——离开宫殿的悉达多王子,四处拜访修行者,希望得到能解答他所关注问题的答案,一再落空,其间七年。结果,连同国王派来陪伴他的五个侍者,都离开了他。瘦骨如柴奄奄一息的他,因为得救于喝下牧羊女用羊奶和青稞粉煮的“糜乳”,才恢复了气力,到恒河边洗净身体,再到迦耶的一棵树下坐参,三天三夜后终于觉悟。于是,他又找回了那五个侍者,向他们说法。五个侍者心悦诚服,尊他为师,愿意追随佛教。后来他们在恒河一带,到处说法,信众逐渐增多,其中有一部分也像他们一样出了家,发愿弘扬佛教,大家尊释迦牟尼佛为“佛祖”。
接下来,我们在相信“悉达多的头发、胡须、指甲全都脱光”事实的前提下分析:
是悉达多自己先发现,在重新召集五个侍者后告诉了他们?还是悉达多因为长期饥饿,毛发和指甲生长所须滋养严重缺乏,早就陆续脱落,他无镜对照,并不知晓,直到久别的那五个侍者回来看到他的面容,继尔检查他身体的其它明显部位,才得以发现,并以“觉悟”的象征注解?
显然,后者更合乎逻辑。
这样的解释,很容易得到推广,沿着“觉悟”的象征之逻辑想像,最先应该是五个侍者中有一人提议“让我们学着师父的样子吧”,其他四人迅速赞同,此后五个光头出现在各个场合,既明显区别别的许多修行者,又成为佛教的标志,渐渐从效仿,演变个成规定。
因为规定,当然要有正规的仪式,当然要有名目。它的名目后来叫“剃度”。剃去俗世以绝尘,引度进入在佛门。既是以效法佛祖的体貌象征,也显有别他人的佛教归属。
【二问】剃度有哪些规定?
【二答】佛教信众分为在家居士、出家僧徒两类。按照佛教教义,出家人承担着主持佛法的重任,所以是“僧宝”。鉴于以上介绍过的剃度的象征,出家人必须剃除须发,才表明“出尘”,所谓的“落发为僧”。而在家居士,则无此必须。前面或曰信徒,或曰和尚要剃发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信徒包括有在家居士、出家僧徒,而和尚是剃度受比丘戒后又修行多年才有的“职称”者。所以,严格地说,是决心出家的人,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才要施行的仪式。
一系列的过程,包括对外观条件的察看、对个人表现的考察:
年龄的要求:最小必须达到7岁,不得超过70岁。
藏传佛教在年龄方面相当放宽,几乎没有限制。
现代汉传佛教寺院则一般要求为年满十八周岁,不超过60岁。
身体的要求:六根必须具足,生活必须能够自理。
所谓六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眼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耳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意根”。
对家庭的要求:本人申请,未婚青年必须有父母的同意,已婚者必须有家属的同意,离婚者,必须出示离婚证。
其它要求:必须有公安局派出所出示的“无犯罪证明”;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对佛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即使以上条件全部达到,按佛教戒律的规定,一个要求出家的人,还必须在充当寺院的“行者”一年以上,以观察是否适应佛家各种制度和生活。
一般人都会在此时,先受“三皈依”的,简单仪式。以示对佛祖、佛法、佛僧的尊敬和投靠。然后再做“行者”如果不曾受“三皈依”,将来剃度前还得补就。
“行者”不但要跟随僧团认真学习各种经典、课诵、仪式,更会被寺院客堂安排做些杂事,例如在大寮帮厨,在斋堂送饭菜,打扫庭院、厕所等;若在亦农禅的禅宗寺院,还要到田地种菜等。
以“一切众生平等”的观念,为消除“我谩”,佛门应该无视要求出家人的在世俗的出身、家景、社会地位、名气,一律差使。
有些人意欲通过出家,免除尘劳,落得清闲,发现还是要干这么多的杂事,甚至比在家更累,往往不能坚持,此关难过。
也有经过考察,由堂客向僧团汇报此人表现,僧团讨论,觉得此人能适应寺院生活,属真心出家,适合出家,才会通知本人,由他自己找一位比丘(或比丘尼)做介绍人,选择一位剃度师父,再由这位师父向憎团提出申请,由憎团选择吉日举行剃度仪式。
说是这么说,规定是有这些律文条例,但和尚是人做的,戒律是人的和尚定的。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比如,电视连续剧《济公》的济公扮演者游本昌, 2009年7月28日在黑龙江绥芬河大光明寺剃度出家时,他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家了。也譬如,我见过的几位僧侣,若按这些规定,只怕寺院要少了许多人员呢!
【三问】剃度仪式怎么样进行?
【三答】剃度之日,被剃度人沐浴、着僧服。
按照《剃度沙弥正范》,剃度仪式有导引、启白、请师、开导、请圣、辞谢四恩、仟悔、灌顶剃发等程序。
剃度的场面按规定庄严而隆重。
与将被剃度的人必须随众僧在大殿面北而立,戒师要先手鸣引罄,率受戒者走出堂外,向北三拜,辞谢君主极大恩赐臣民的“开启功德”;复三拜,辞谢父母,表示自己从此即将脱离尘世,一心修行。
接着,全体回到殿堂之内,由主持传戒的戒师(又称戒和尚)祝颂,众人一起唱念佛号。
佛号念毕,将被剃度的人跪在戒师前,音调悠长,字句清楚道:“大德一心念:我×××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阗黎。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阗黎。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
这时,将被剃度的人向戒师合掌跪拜。
戒师左手持净瓶,以右手指蘸香汤,轻轻在其头顶滴上三滴,以清凉心底,烦恼不侵,去除俗气,更显今日剃光头,一瞬永恒,方式有别,意义不同。
以前人留长发,戒师动刀前,先要将其天灵盖部位的少许头发挽成一个小髻,然后举刀从下周旋剃上。
现今为节省时间,多半仪式前已经任由谁人用电剪剃或刮胡须刀理光其它,只剩头顶的一小撮。
戒师动刀前,再次手持净瓶,口念“落发偈”语,每念一句,在场的僧众即随声应和一句。如此念、和三遍之后,场面寂静,戒师问道:“吾已为汝削除头发,惟有顶髻犹存,汝可最后慎重考虑,再下决心。倘不能忘身边道,忍苦修行,此发犹存,仍与俗侣相同,放你归家,尚不为晚。知否?”
听答:“决志出家,后无悔退。”戒师就将受戒人引至他日后的教授阿阗黎——师父——面前,由答者合掌跪下,秋收将放有戒刀的脱贫呈其师父。
师父执刀前,再道:“最后一结谓之周罗,惟师一人乃能断之,吾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
答云:“可尔。”随之,师父手起发落。众僧唱诵声里,师父授袈裟予新出家人,新出家人呈袈裟还师父,如此三番授、与,最后新出家人在师父帮助下,穿上袈裟,然后礼佛,并绕坛三匝。
仪式到此成就。
一个人剃度了,才真正的出家了,也意味着己被憎团所接受,才具有今后接受三坛之戒的资格。
【四问】和尚头顶有九个点,那是什么意思?
【四答】那叫“烧香疤”。以前有“香疤佬”的轻蔑语,意思指“跟个光头和尚似的”。
佛教源于古印度,东传入胡、入汉传蕃,以及入汉直接到元以前,并无僧侣烧香疤的做法。到元朝,为免元兵查抄罪犯时乱捉无辜,一个叫志德的和尚率先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示区别俗人,此法很快在其它寺院流行,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对此举颇为赏识,受到尊重的志德和尚从此规定受戒的人都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名义则改为以显虔诚信佛的决心。“烧香疤”也因此改称为“烧戒疤”,并成为汉传佛教僧人受戒的标志。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1983年12月的扩大会议做出《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其中指出: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有的头顶上不再有戒疤,有的自己要求烧戒疤,而且以烧的大小深浅来表示自己发愿的坚决程度。
【五问】在一些照片上,并不是所有的僧人都剃光头,都刮胡子,有的方丈、高僧甚至故意把须发留得很长,这岂不是破了佛教的戒律了吗?
【五答】佛教随时代、随地域的变迁,一直在演变,分支出许多的流派,譬如,佛教传入东土,晋代开始一律放弃出家前的姓氏,全都以“释”为姓,取法号,称作“释××”,这在汉传佛教之外的其它派别,绝无仅有。又,汉传佛教戒律是僧人必须素食,而佛祖当初并无限制,尤其在高寒蔬菜奇缺的藏传佛教地区,不食肉连生存都难。
留发的僧人极少,即使有,一个都是一时间没有剃掉的缘故,而留长须大胡子的,多是禅宗僧侣。禅宗是最不以外相来戒定修行的一派。何况他们的禅宗祖师达摩是大络腮胡。
讲到这里,倒是有一事值得提起,那就是造古代汉人对须发的特别重视,因为发是受之于父母,须是七尺男儿象征,万不可毁坏之物。结婚元配男女为结发夫妻,司马迁受宫刑后面无胡须如同太监,乃奇耻大辱,如何这出家人一定要削发?出家人削发,削发才真、出家,断了世俗的缘分,所以亦有惭愧,在剃度之前,辞谢君主之后,紧接着便是辞谢父母。这也就是昨日我写《落发心情谁愿说》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