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得糊涂
|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0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不久前,老阿姨住院,同病房的一室友与她聊起三十几年前在福州听某某的演讲,印象很深的是此人“非常聪明”,老阿姨笑而不谈与我交往的这一路和今之所在,却是同意其人印象之说的。
我便是此人。
“聪明”的评语用在已是老年人的身上,多少有些不对劲,更何况还有作壮语的形容词强调“非常”,就显然带有负面。
我有自知之明,以言论,用是说,拿行量,取为谈,确实我的耳目有过俗之处,头脑分析之速不同于一般,心灵的敏感尤其细致与精确,又闻人的所听之含义,见人的所看之内在,推而导之,计而较之,判而断之,已是相当了,还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心直口快地说白了出来,于是乎,不知这生平罪过多少当面,让几许小人气到恨我——“当官的不喜欢,老百姓很喜欢听。”
这位回忆当年之我“非常聪明”者,今也当然老已,口吻不失“钦佩”,又以其人之我“也是我们南平的”而“自豪”。所以,我应该加倍庆幸自己的“影响力”之“深”、“远”。
然而,事实是1985年以后我已经刻意不在现世,巴不得受过我“影响”的那些“印象”,能随我的不再出众而消失了去。
但还是有人会记得我,记起我,或喜欢,或讨厌,甚至内心害怕我和憎恨我。
如果我糊涂一点,哪怕装点糊涂,再甚之时不时出点纰漏,应该能讨得许多人的好感。但是,现实中我的为人处事恰是相反,而且在退休前还偏偏的不,凡事对己对人都苛刻刻薄在认真、正确、始终、完整、妥当。
所以,我从不张贴郑板桥题砚的“难得糊涂”。若贴了,岂不言下之意即“我忒精明”?
与我知交者,在“怕”我严苛不顾其面子的同时,多又放心于我,一是因为我极的守信,不存食言;二是因为我颇有道理,不走歪路;三是我非常清明,不占便宜;四是我恪守人格,自律重他;五是我情义至上,
宁人负我,我不以恶报劣。
虽然开始老,但还是一点也不肯糊涂。
郑板桥他糊涂过吗?史实如何,我不知。但全本《板桥全集》青年时代通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明白人。至于他写“难得糊涂”的故事传说,其中被人加油添醋杜撰的,应该是好事者燮理阴阳的成就。
我写此篇,与郑燮遗墨无关。
关乎的是因为读到一幅当下中国籍画家的作品,而得获的感悟。
这是一幅绘画手法和作品体现被专业划归“先锋派”的油画。标题和作者姓名,下载当时我忽略了——当时没想到会用它来写什么——,现在无从找起,好在要写的感悟与标题和作者姓名无关,也就可以懒的再找。
近看,或者放大来看,画面是“糊涂”的,色块,笔触,或竖或横,彩的极为丰富。
远看,或者缩小来看,画面呈现的是高高的草丛和草丛在清清的稍有流动的湖水中的倒影。暮色时,阳光的余晖既有明快的最后的光亮,又更多的,因为再也感染不到这最后的一抹,而沦陷入了黑褐。
这是一幅风景画。
颇似画的九寨沟。
油画人物肖像,最难画好的是嘴唇与脸的结合部,油画风景最难表现准确的是光。
年青时我试画过,最必须精细,又务必糊涂的,正是这二者。
今读此风景画,感悟——
画之者“精明”,见之者“糊涂”。
近之者“糊涂”,远之者“清明”。
不觉者“糊涂”,感觉者“明知”。
是人物,必有用到嘴脸说话表情的。
是风景,必有看见和看不见、没看到和看的很模糊的。
印象、距离、认知、知识、记住、表述,难免都有息息相关处。
自觉,从去年六月皈依以后,我已不似先前那么较真了。虽然不能尽做到“入耳减半”和“熟视无睹”,但不再心直口快,多半的话常常咽下。然而是不是因此取得有“厚道”、“厚道”的效应呢?应该不会,也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即使亚麻布抹了油画颜料的可以刮了去,重新涂抹上色,个人给他人的印象却极不容易刮目相看的呢!这点以别人的评论来自得的虚荣或遭遇的沮丧,绝非今我老来的所想。
我的所想问题是,皈依以来,受开悟而觉醒的“放下”,其与“糊涂”的关系如何?
读此画幅,
知觉答案三——
一,放下了就糊涂吗?未必。
二,真糊涂,必勤于认真,必获得清明之后。
三,我见过两种老人的糊涂。一种,心力和精力的不济,想认真也认真不了的,这样的糊涂,既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开始,也是结局。另一种,因为似乎“看得透”和“想的开”,懒了,故意要“糊涂”的。
目前和将来还有一些年,我都应该是后一种。
2012-11-07 立冬 广州,今天太阳一点力气也没有,天空是糊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