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涌泉”为寺名者,全国有三处,分别在四川省三台县、辽宁省瓦房店市、福建省福州市。唯福州之涌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在福州数十年,十数次游览过本地之前涌泉寺。“风景看灵源,情趣在楹联”,既是我二十岁时的初次心得,也是迄今未变的印象。
说是“迄今”,乃因半生之中烟云过眼不尽,庙联阅见无数,或皇家人为鼻息过重,或僻地自然气息粗旷,不是我肯留连再三的。如今这福州涌泉寺虽也难沦陷世俗,甚至更甚其它同名同派同宗同教,但灵源毕竟摩崖,难于开幸免于难,保留风景如古如旧,而楹联则托福州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开不闭之福,尚遗曾经历史。
就“印象”言,当年拍摄的身影还存有在,几次当场笔记的本子还在有存。
若说有何不同,当然一是年纪,二是爱好,三是智识。后二者的载体是年纪,因此,青年看风景“好看”而已,看楹联“文学”而已;中年看风景“江山”如是,看楹联“道理”如是;前些年再去,风景总与“过去”关系,楹联常使“觉悟”教化。这期间,从一树一石一佛一相一字一文,到一知一识一道一理一智一慧,山愈来愈高,人愈来愈矮。尤其是这差不多一年的光景,集中读几本佛学的书籍,集中参访三门的见习,目的明确是在求般若,求解脱,眼力渐渐的从天生的瞳孔转而发自本性。
福州涌泉寺的楹联,今我看来,以地理、寺史、佛教,三方面的修养去理解内涵、甄别高低,能得意之。
福州东面有山,最高峰海拔925米,上有巨石,大风起兮如击石,石则迎风作鼓声,一传十里,再传十方,遂名称“鼓山”。海拔455米的,
据山志记载,鼓山的山腰处“其先为潭,毒龙居之。”
御史大夫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请高僧灵峤入山,背靠白云峰,面对香炉峰,念《华严经》,诛茅设台,从此龙不为害,而茅台渐建成为华严寺。
华严寺因唐•武宗会昌五年 (公元845))灭佛,被毁。
梁•开平三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旧地修建新寺,赐名“国师馆”。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福州久旱无雨,有罗汉在国师馆前跺了一脚,顿时泉水喷涌而出,王审知因此改其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并迎请神晏法师住持,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
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明•成祖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改称涌泉寺。但因两度大火,先前一概毁残。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起,历经修复、扩建,形成后来规模。
清•顺治初(公元1644年)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颁赐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此匾额今仍挂在天王殿之门上。
以下,是我几次笔记福州涌泉寺楹联的整理,因当年字迹潦草凌乱,隔久连自己也有辩认不清的,先誊抄于下,待日后再去时核对了,回头修正。
2011-08-26 穗城
1
万树松声如海阔;
千山月色照人明。(廨院)
2
地出灵源润海表;
天生石鼓镇闽中。(山门)
3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
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山门)
4
青简遥传,历唐宋元明,天兴象教;
绿树环护,合东西南朔,佛镇龙灵。(山门)
5
开门曾迎前王节;
入寺还更此地衣。(更衣亭)
6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必关。(寺门)
7
松际窥人孤嶂月;
山中留客半床云。(寺门)
8
弘菩提之愿;
开入圣之门。(寺门)
9
云过晴空,去来原无挂碍;
月印碧潭,色相不在送迎。(白云堂)
10
钟磐落溪云,古刹重新留胜迹;
柏杉宣石鼓,名山一入净尘心。(白云堂)
11
眼中苍海小;
衣上白云多。(白云堂)
12
得一指禅,受用不尽;
修三摩地,慧业许多。(白云堂)
13
色色俱空,不为禅缚;
头头是道,莫谓缘悭。(白云堂)
14
自是岚尘,忽生忽灭;
非关自性,为有为无。(白云堂)
15
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
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天王殿)
16
法本牟尼到中原,依然紫竹林间度一切,众生皆大欢喜;
堂翻般若念南无,常觉莲花座上观自在,菩萨真是慈悲。(天王殿)
17
涌水普慈云,世界三干,喜证禅心登福地;
泉源重法雨,钟声八百,唤醒尘梦到名山。(天王殿)
18
佛土庄严,当以虚空,而求实相;
自性清净,本无贤圣,安有凡夫。(天王殿)
19
十方化境悟圆通,欣笑开大口,到处都欢天喜地;
万劫名场超众相,羡宽怀独坦,所居皆福海寿山。(弥勒菩萨)
20
手上只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未知给谁是好;
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弥勒菩萨)
21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弥勒菩萨)
——清 王廷净
22
五色慈云,到处皆成欢喜地;
万年梵宇,随时可悟去来缘。(弥勒菩萨)
23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障;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弥勒菩萨)
24
淡忘岁月坐绳床,一笑自成妙谛;
收拾乾坤旧布袋,众生谁是解人?(弥勒菩萨)
25
非妄非真,常行于空,植众德本;
不取不舍,无有少法,得菩提心。(弥勒菩萨)
26
功德有始基,登此无楼台已成圆满;
修行无著相,合优婆夷塞共成菩提。(弥勒菩萨)
27
振作精神,功参妙谛;
光明磊落,心证菩提。(韦驮菩萨)
28
君有欺心神未许;
汝敢昧己我难瞒。(韦驮菩萨)
29
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
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韦驮菩萨)
30
世界大干,瞻微笑慈容,愿众生扳依此地;
法广不二,拜圆隆宝相,看名山高占全闽。(韦驮菩萨)
——清 郑树南
31
四大皆空,除非般若门墙,更无坐处;
六根已净,但论魁梧骨相,犹足皮观。(韦驮菩萨)
32
菩萨化身济世,冤亲平等登觉岸;
自性众生誓愿,究竟无为绝凡尘。(韦驮菩萨)
33
法以力威,法以力护,愿得无上勇健力、精进力、宁静力、致远力、辩才力,无挂无碍,须坚强全力,力求自在,修持妙法运力现全身;
魔由心造,魔由心灭,欲度众生贪恋心、瞋恚心、愚痴心、骄慢心、嫉妒心,即色即空,当清净一心,心向菩提,镇伏诸魔虔心挥金杵。(韦驮菩萨)
34
惟尊者具大神通,持一支降魔宝杵,打破宇宙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世魑魅魍魉迩匿海隆边陬古洞修真,都使下界归正觉;
护佛祖施妙智慧,化丈六披甲金身,振起万众菩提心、慈善心、恭敬心,心心揭谛摩诃竟向祗园驾岭灵岩除幻,咸参上乘脱凡尘。(韦驮菩萨)
35
百八晓钟,潮声远送;
亿干恒觉,梵呗同宣。(钟楼)
36
梵文西来开象教;
名经此际守能成。(钟楼)
37
八鄙登闲,灵鳖带水;
十时考击,鸷鸟盘空。(鼓楼)
38
登斯宝地,应知华藏庄严海;
瞻彼圣仪,便觉菩提极乐天。(大雄宝殿)
39
是西来不二法门,转轮声音听天外,逢逢梵唱、远通灵鹫岭;
真东冶无双福地,永生功德看泉头,滚滚禅心、早彻毒龙潭。(大雄宝殿)
40
座上白云多,正丹凤浴时,苍龙卧后;
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大雄宝殿)
41
象教海滨来,主讲木鱼喧十地;
龙灵天半伏,探奇石鼓冠三山。(大雄宝殿)
42
高山石鼓手能持,闻何所闻,只有回泉互答;
兀坐名山身久定,见而不见,奚须入寺重寻?(大雄宝殿)
43
石鼓喧空,警觉性天起般若;
灵源涌地,汇归法海证菩提。(大雄宝殿)
——清 陈景亮
44
梵宇庆重新,依旧慈云瞻宝相;
灵泉常不涸,永沾法雨沫洪麻。(大雄宝殿)
45
涌泉派自曹溪,湛湛灵源归性海;
石鼓峰开闽峤,巍巍屴崱见心天。(大雄宝殿)
46
法界此重开,佛在当前,便是灵山真面;
慈航今远去,人归化外,都从苦海回头。(大雄宝殿)
47
演畅真诠,广作人天眼目;
提携后学,直溯佛祖心源。(大雄宝殿)
48
第一辟闽山,终古长留无垢土;
大千开法界,众生同是有缘人。(大雄宝殿)
49
极乐四种净土,九品宝莲华,本自一心具足;
弥陀八万德相,无量随形好,皆由多福庄严。(大雄宝殿)
50
佛有诚言,愿众生皆归极乐;
心无杂念,约同志共赴莲池。(大雄宝殿)
51
南海溥恩波,迹若灵源,大地咸沾甘露;
东山开法界,宗传曹洞,诸天并涌慈云。(大雄宝殿)
52
宝相现如来,因证菩提空五蕴;
金身观自在,果修罗汉悟三乘。(大雄宝殿)
53
石鼓发音声,眼若能闻方悟道;
金容辉色相,耳犹有见即明心。(大雄宝殿)
54
瀛海驾慈航,洞水逆流,湛湛灵源归觉海;
名山新梵宇,鼓峰高耸,巍巍屴崱接金山。(大雄宝殿)
55
听说法,可为吾身证因果;
记登堂,恍如此地出尘凡。(大雄宝殿)
56
度东林于净土,劫末三期;
化西域为乐邦,功成二会。(大雄宝殿)
57
能度众生,岂独潭龙知听讲;
愿闻--喝,长教海水不扬波。(观世音菩萨)
58
结来香火因缘,先后廿年,持节重游闽越地;
同是大干世界,海天一览,置身如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
——清 左宗棠
59
播贝叶五千,灵山自在;
洒杨枝一滴,法界长春。(观世音菩萨)
60
千眼遍彰,明挚群生归正觉;
慈悲广被,暗消七难见升平。(观世音菩萨)
61
慈为慈悲,大悲度一切生灵若厄;
空是空色,见色结十方欢喜因缘。(观世音菩萨)
62
幢弹指化身,无非存大慈大悲念;
看低眉垂手,毕竟是救苦救难人。(观世音菩萨)
63
三十二应尽随机,谁是观音本体?
百千万行皆冥妙,莫非正法金身。(观世音菩萨)
64
涌静浪平,直使普济慈航,稳渡群生登净界;
泉清寺古,间有庄严宝相,持参我佛悟禅关。(圆通殿)
65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圆通殿)
66
坐微尘现金身说法;
自天竺化石鼓谈经。(圆通殿)
67
高树夹明漪,此间清净宜常住;
巍峰当杰阁,合有英灵在上头。(回龙阁)
——清 陈宝珠
68
鱼鼓响时,打点钵盂问天,谁识饭是米做?
象龙集处,咀嚼菜根有味,方知舌在口中。(香积厨)
69
五夜工夫,铁脊梁将勤补拙;
二时粥饮•金刚屑易食难消。(斋堂)
70
一天松月流空界,
隔岭钟鱼应海潮。(方丈室)
71
长披破衲傲溪山,笑看云卷云舒;
只念佛珠消岁月,那知花落花开。(方丈室)
72
屴崱巍巍千古秀;
灵源湛湛万年青。(灵源洞)
73
石鼓喧海岛;
灵泉润寰区。(灵源洞)
74
天风海涛,群动喧中生静境;
云根月窟,大光明处现空门。(灵源洞)
75
喝水东流,禅心归寂;
于重蜂北拱,法地最高。(喝水岩)
——清 长庆
76
一水定中孤佛瘦;
万松深处老龙吟。(喝水岩)
——清 陈偕灿
77
演畅真诠,广作人天眼界;
提携后学,直溯佛祖心源。(喝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