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味品
|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食之以物,在店在家在寺为客为主为僧,境有别,界有限,差异迥然,同一人置身其中,此一时,彼一时,都是味道,不好说一定比较高下,却当以务实务虚各品的是。
有这觉悟,乃在于回到家居,又来酒店之后,而先前我常住了半个来月寺院的。
一般说,这境界事,当作“比较”,才有看头,而我却不以“品味”,做“味品”,其中的原因,是我觉得若将竹林七贤以大自然为衣,与以布料为衣,所作比较,必在界外,而入不了境的。又“品味”,人是主动的,味是被人品过,人才知觉得到的。其实,味在境界,人品或不品,皆固然存在;若这存在由不得人选择,只能接而受之,那人食后,再品如参禅,感觉便别于一般。
这实在,从表相看,是境界的不同,身份的不同,食物的不同,而就本质论,则是个性、信仰、文化。
在家,个性可以放松,可以张显。在店,必须收敛放肆,遵守公共道德的规范。在寺,只能严格约束,服从佛法的一切仪轨。前者是“我”的存在,中者是“我们”的存在,后者是“我”的不存在。
在家,无论何食,食的是“家庭”关系。在店,食的是以货币“等价交换”来的食品、场景、服务。在寺,食的是“药食”,因为佛教将人的饥饿和贪食,视为一种疾病,食物即使药物。
家庭关系如果和睦,亲爱有加,那么,食与不商,皆有温馨,皆有愉悦,皆有血缘、姻缘的人情味,反之,或如鲠在喉,或味同嚼蜡,或十年鸡头。店商如果合适于物价比,那即使未必自己能够成上帝,终是一时的主子,反之,或不怎么的,或亏了,或花钱买气受。寺院食药,一则服药治病求早日解脱,二则想到现世世界人生老病死,除药救,更应乘菩萨之舟以度苦海,是故,无所谓凉热,无所谓咸淡,但求一剂而已。
讲到“一剂”,不由地想起与近我住过的净居寺有关的一僧一剂来。
禅宗七祖行思禅师从曹溪到吉安,在其手上,净居寺还不过是叫安稳寺的。三百多年将近四百年后,才改了名的。这本不关这里药说的“一僧一剂”事,但行思禅师有个弟子,叫希迁的禅师,是在唐承传他衣钵的第一人,“一僧”说的就是这位结顽石以居,人称“石头和尚”的他,“一剂”说的是他开出的一剂“心药方”: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愈。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这“一剂”,我大约是1993年在福州西禅寺入口处,由一僧送的一长纸印刷。当年只知文学的有趣,纸卷几经搬家,早已不知去向,不如今之重见于净居寺书页所觉。
出净居寺,无论哪等场合食食,我都切实自然而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性。
何以?参之以禅。
禅宗的历代高僧大德,无不以参禅达到明心见性的。
我过去食之以味,见之以氛围,亦有喜有不喜的,感觉到的,眼明心懵懂,视物性而不见本我的人性,所以,喜与不喜,表相过眼,化作云烟。即使也有思考,不过缘木求鱼,取砖磨镜,还自以为是。
现今,就文字文法,尤觉《心药方》的劝世,趣味虽可品,但服不得,食不得。盖不到境界耳!
2011-07-22 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