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书的厚重与轻薄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7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前天下午走了趟书店,买了几本佛学方面的书。回家的路上,沉重让我不得不寻思要不要都带到寺院去。后来一称,足有8公斤重。决定只带非带不可的几种,四五本。
结果,挑选了下面几种“非要不可的”:
第一种,《禅修》。
净居寺以禅宗最是卓著传名,能不带《禅修》吗?如果只是照着他人的模样,打个七,闭上双目,作修持状,不求知其道理,不想明其究竟,那和老人家在冬寒入夜,早早煨在棉被里取暖,大约别无二致。
我大概翻了翻《禅修》,虽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其同一系列的《图解佛教》和《图解西藏密宗》重叠,但关于禅,关于禅修,因为有明细的配说,凭我阅读《图解佛教》和《图解西藏密宗》的经验,《禅修》不但教读者举止,还讲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那么做,道理尽管浅显,但要是自己不做课前的预习,那进了禅房,难免少了知其所以然的原理。我想,即使师傅可能会解说,那课后再看看这书,将听见的和看见的比照着进行复习,一定能多得到几分心智吧。
第二种,《白话十三经》。
对我来说,入寺后自己最大的难点有二,一是诵经,二是听讲经。
诵经唱念,倘若是汉语的普通话,那就不难。之所以难,是因为我看到一些皈依的居士,手里拿着的经文,实际是汉字和普通话音,所语却是梵音!即使我能逐字慢读,但不知其义,何用?现在,我思想上已经做了准备:能会则学,学不会,只好滥声充数了哦。
听讲经的难,难在经文本是古印度来的,由中国古人译成古汉语的,而现今许多讲经的法师,常常照本宣科,那原本就是难事,更何况听的人不一定人手一册。所以,无论如何。《白话十三经》上、下两册是一定要带去的。
所谓的“佛教十三经”,是中华书局从浩瀚的佛教著作中,选择出的“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包括:《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和《四十二章经》。白话本2010年9月出版在先,二册88元;然后2010年11月才出古汉语原文本,单册,24元。
第三种,《佛教问题》。
《佛教问题》按分类,一问一答了182题。16开本,547页,47万字。易查,简明,好懂。在书店看它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当年的《毛主席语录》。后来,觉得不恰当,因为它不是语录,才转而联想到《十万个为什么》。
带上这么一册,应该可以少麻烦些师傅。
第四种,《佛教常识问答》。
相对来看,赵朴初老居士的《佛教常识问答》讲了五章,32开本,只有161页,8万1千来字,我一天即可通读一遍,但它绝非是小书。正如北京出版社将之收纳到“大家小书”丛书中,作为单独的一册,那样名副其实。
如果能在青山绿水的清幽里,在钟鼓梵音声旁,读它,必如受老居士当面的开示,
这两本书也都带上。
第五种,《佛家礼仪》。
这样,摞整齐了,总共的厚度13公分,重3斤半。
其它的留等以后,需要了,叫家人邮寄,或者我自己有回来时再带走。
我舍得买回来的书,哪怕再轻薄,也一定有其厚重。
我能彻头彻尾认真读过的书,一定是由厚重变化成轻薄的。
这话,由来于郭沫若先生说的。郭老说,要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
写到这,怎么有点觉得,郭老不仅讲的是读书方法,而有点像是佛教轮回说的语式。
是不是?
不是?
是?
既然不懂,那就是我知识的轻薄了;另一方面的事实是,我身体的肥胖却很厚重。
带上书,入寺去,使轻薄的厚重起来,把厚重的轻薄了。

2011-06-17 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