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多方亲友人客提出关注,对我做思想的整理,记录皈依的心路,甚多裨益。
一、是不是一时的冲动?
皈依对于我来讲,在形式上自然是太重要的庄严;就目的而言,却是再清晰不过的简单;而思想的过程,宽说从36岁开始算三十年足,窄看从写这些文字开始有四年半,将之作为一条出路考虑了三年,实际观察和认真功课乃近九个月,方方面面反复思想斟酌过是一个半月前,平静地铁定下心整二十天,托至亲代为联系已十天。
这些,都是可以在我写过的文字里,找到对应的。
一开始着笔《春秋农事》文字,就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怎么会是这样的人,我以后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前两个问题,在一年半多点的时间里陆续写得差不多了。这以后,2007年11月下旬《棉花地里观棉花叶》、《<棉花地里观棉花叶>写后》、《行到水穷处》连续三篇,显得彷徨和无助,到2008年的4月的《皮相之见》,可以说,最痛苦的内心,终于自己透过严酷的自残看到了心跳的不正常。也就是这时候,出走的思想随后在几次长途的行旅中有了体验。
如果是情绪问题,压一压,平一平,没准三五分钟十几个钟头也就过去了,而像这样必须决而有策,斟了再酌的,我中年时没有把握,到了现在这样的年纪,着实不敢有方寸之乱呢。
二、不是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吗?不是说自己不会出家的吗?
是的,到现在我仍然明确的说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其次,皈依并非剃度受比丘戒。
我自己已经明白了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第一方面的区别包括:
我敬仰的是释迦牟尼,而不是重蹈覆辙于现今佛教太多的出轨之道。
我要学习的是佛祖对人世人生痛苦和解脱途径的哲思,得出的哲理,而不是假佛陀之名为己奢华的现代大小和尚和德行不修的法师们鼓吹。
一言概括:我只尊释迦牟尼佛和他思想的本源。
这是基于三点佛理: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哲学,人人皆有佛性。
第二方面的区别在于:
皈依,是投靠。
投靠三宝:佛祖、佛法、佛僧。
皈依者,在家,也可在寺信佛,是为居士;
居士受五戒。
“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剃度出家,不二法门,受的比丘戒。
“弘佛法,度众生”,大乘。度个人,小乘。
我呢,须度?
我既没有对地、水、火、风“四大”皆空,也没有万念俱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可能清净得了,之所以皈依,是精神要有值得投靠和可以接纳投靠的地方。这个地方,必须有起码的清静,容得下凡心修持。务必有可以对话的人,以明世理。
因为发愿受五戒,便有了受监督和自律两方面的严格操守。
在今年4月《【西藏行踪终篇】堕落》我是说过“我知道自己不会是在家居士”,这话暗示了那时要找个寺院,当在寺的居士。
三、难道非要皈依了,受了“五戒”,才是修行吗?
修行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对有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不须要戒律。
我已经完全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但有时会有妄语。
妄语,在我理解里,如果只有不夸夸其谈、不谎言、不信口开河、不妄自尊大,那已经不是问题,守信、义气、行礼,已经是我几十年来的格守,但是我性急,常因为一时急起,克制不住,责备亲眷和极熟悉的人时,声大话重。如果不以戒律己,如果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皈依之后常可去往的寺院,完全靠自己的话,那么潜意识难免要奔出来,造成伤害,严重的可能不亚于杀生。
我将受戒比喻成:绳子和滤器。绳我不羁,滤我轻浮。
至于法师传授佛教的轮回说,将修行作为后世的好报之因。我不信这一套。虽然,这一套恰是佛祖觉悟时最重要的理性。
四、哪里有这样不信佛教而又要皈依的?你皈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位法师就这样说过我:“您的逻辑混乱,不合适寺庙的。”不接纳我。
我很有礼貌地这样说:“佛祖从十九岁起困惑于世象,到三十五岁觉悟,期间一十六年,他的思想不也一而再再而三混乱过?倘若我什么都已经明白了,那还寻找法师收纳启蒙么?接纳迷者来,开导并引领到佛的境界,这是法师的度,大乘之应该啊!”
至于皈依的目的,我向我的家人、至亲和老友说的一清二楚:我不能成天这么自己写字,自己读书,必须有个投靠处,必须与人对话,所谈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关于人,关于世的哲思,而这方面佛“教”是能起到教的作用,也是最有学问的。
当然,到处寻访名寺也不是不可以,但在景点里,香火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僧侣真能静下身心来与俗人谈佛的。何况,旅行的高消费,不是我长期能够承受得起的。
这是一个浮噪的、贪图钱财的、权欲逐利的世界,名寺也无一例外。所以,虽然现在已经托请至亲联系,但要彼此合适的,也真不是一般的随便。
五、有没有考虑过家人和亲戚朋友们的感受?
就我的知晓和记忆,在我们家族里,没有谁有宗教的信仰。因为我皈依为的是寻找对话者,以期思想的交流,还有要投靠到一个安静的场所,所以我也没有宗教的信仰。家人知道除场所大家完全可以解决,前面的两点则没有人能做到的,因此,已经切实理解。
退休前,我的生活处事,一直为家人、他人,甚至自己的节俭,每件稍大点事的考虑,必是从里到外,由外至里,方方面面,面面方方,到头来的结果呢,难说。与其这样,我又何必!所以,2008的下半年开始决心逐渐解脱,到今年春节惟余二三尚用心牵挂。
我的父亲到耄耋之年,生活一切皆得全家大小男女照顾,细致入微如婴儿般的,但还偶有抱怨。我常背地里嘀咕,应该是人老到一定的程度,会变得特别自私。直到后来的现在,我的父亲没了,我成了我儿子的“我的父亲”,他们怎么在背地里嘀咕我,我不知道,但我自己却开始体验我的父亲暮年内心的那种无助。是的,衣食住行,看病护理,观景看风,偶尔翻书,一家说笑,私房有钱,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合适的人与自己对话,自己无法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所在。我的父亲是很能忍耐的,很能缄默的,因为他一辈子多在依赖我的母亲,而在我的母亲去世后,传统的家的观念制约了其可以的多种选择,将之一切转而为了我们后人的同时,依赖我们后人。
我的性格、见识、观念,都截然不同于我的父亲。我一旦感受到我的父亲那样的感受,就立即考虑起个人的出路。我并不顾忌谁来批评我的“不考虑到家人”,因为我的家人不会有这样的话语。
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告诉其他人的,主要还是通过这里的文字。亲戚朋友们,若有关注,当以谢忱。
六、有没有考虑到,当你踏进佛门,看到的越多,失望的越多?
这是肯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会一步跪下,请求削发。
七、你会削发吗?
这年纪了。
真正学问佛的,在乎机缘。
2011-06-09 ~ 06-10
【本篇有关】
2007-03-21 【我与佛缘】走入空门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045.html
2007-08-30 感悟出家人的项背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1/1738.html
2007-11-26 棉花地里观棉花叶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3/172.html
2007-11-27 《棉花地里观棉花叶》写后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8/1433.html
2007-11-28 遁世的陌生与熟悉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182.html
2007-11-29 行到水穷处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183.html
2008-04-13 皮相之见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8/1437.html
2008-07-21 杯水情怀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1073.html
2008-11-20 夹生饭和饭烧焦了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6/2352.html
2010-05-19 净空和尚的算题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1/1739.html
2010-05-30 净空和尚算题之追究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11/1740.html
2011-04-05 【西藏行踪终篇】堕落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9/3673.html
2011-04-26 庙连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