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我就会尽可能不重复地搭乘公交车,在不同线路上,找个座位坐下,直察厢内各色人等,隔窗观光沿街的景象。自以为是既省钱,又省时,事半功倍的行旅最佳方法。
找春之旅,3月10日到12日,在武汉,头尾三天里,我前后乘了13趟公共汽车,其中车牌号各不相同,12趟线路不曾重复,所得:
1、武汉市的公交车线路相当之多,主干道上各路车辆摩肩接踵,等车人与车辆错综复杂。
2、武汉市还保持着无轨电车的行使。
3、武汉市公交车站牌所列站名如人之有姓,初看好似家族兄弟名谱,不如一般城市所标的简明,但应该是有助于乘客依路径找就近落车点的。
4、等车人多的时候,车一到,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少有相让。
5、上车的乘客,多挤堆在车门口,不往车后空处移动。
6、没见过如何一位青年乘客为白发老人家让座。
7、13辆车的司机中,有12位开的车速用“生猛”,停车用“突然”形容,绝不夸张,当地乘客大概司空为惯,并无不适,外来的我在其中则无所适从,以致我每每联想“九头鸟”。
8、武汉市公交车内的线路贴纸,站名不用点线标明,而是红底黄字全称各站以箭头分别指向同一张地图上,而且有的站名后另备注“去无”或“回无”的单程停靠。幸亏我视力极好,难得看清,还勉强,真不知近视、色弱的乘客如何得道。
9、这个季节公共汽车每人次的票价为1元。
以上即使为数于武汉市民公交忽略不计,但对于在武汉体验社会点滴,还是有所助兴的。例如,第3、8、9点,反映出公交车管理人员设计理念与逻辑思维;第1、4、5、6、7点可见市况、际遇、地域共性的性格、人情。
我是在武汉成长,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的,因此对第二故乡的爱戴和怀着眷念之心而来,不存在要故意去捕捉负面的偶遇,来以偏概全去他优点,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之前的武汉,其地理、工业、人口、人文、经济、教育、成就在全国的特大城市中的重大、重要、前茅、高峰地位,而近三十年来却少有见闻,不得不令我在乘其车行,揣摩因果。
12日一早,搭了402路的公共汽车,在武昌火车站综合体西广场起点站上车,8点58分车开,始于武昌,走长江大桥、汉阳、汉口、长江二桥,终于武昌,一路经过: 中山路大东门、武珞路阅马场、黄鹤楼、长江大桥汉阳桥头、鹦鹉大道古琴台、 武胜路家乐福、中山大道民意四路、中山大道江汉路、沿江大道青岛路口、沿江大道兰陵路、沿江大道粤汉码头、沿江大道三阳路、胜利街六合路、 胜利街张自忠路、中山大道长江二桥、徐东大街徐东一路、徐东大街徐东村、徐东大街汪家墩、徐东大街东湖中学、东湖路湖北日报,10点14分在东湖路省博物馆站下车,历时1个小时6分钟,才坐了全线32个站的前21个站。
因此,正如本篇开头所说,车经过处,也总算得以对武汉有过隔窗之见。
印象:
1、武汉市主干道上虽然车水马龙,但我未见如许多城市所必有的中间隔栏或绿化带,因此显得相当宽阔。
2、车辆与人流常常混杂过往。
3、拆房不少。
4、武昌新建成的高楼大厦多半显旧。
5、汉阳,尤其汉口,1949年前的西洋建筑物尚有存余,间于当代楼群里,如我有一种新书里夹了几张旧书签似的,是史页的区分,又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
6、朝大街的居民楼,可能因为久雨之后忽然的放晴,家家户户为争取阳光,纷纷晾晒起的被褥、衣服、杂件,虽不是大雅,却是我观察一般市民生活用品,以及过后我有空余时间了,作点分析的资料。
7、看似有序的城市,其实,堵车的、人流的、物件的庞杂,往往更甚于电线、电缆的盘缠纠结。
8、如果在林立的新建里,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的高智囊机构的外观,也不过平民而已,殊不如它正对面的湖北省博物馆,多多少少还有一息与众不同。
行旅找春的我,在武汉寒梅盛开枝条,梧桐黄叶飘落,细雨又将来淋时,见到一位即将下车的不太老的老年妇女,她穿的缎面上衣,绿地上那百花的美丽,一下子让我有了目的,不是隔窗的所见。
2012-03-24 夜晚 ~ 03-25 中午 累计作业十个小时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