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殿外说殿内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1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三宝殿”,就是我们在任何佛教寺院见到的大殿、主殿。见檐下悬挂匾额的“大雄宝殿”,一般都望文生义,将之理解为对建筑物高大雄伟之美誉,视之为宝贵。
  如此说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确,在汉传佛教寺院里,所见的大雄宝殿,绝非与四周地面平齐,而一定是特意垒建一座高于地面的台基,然后才在其上垫石立柱,雕梁画栋,更以交错重叠的斗拱,托起重檐,所红墙之上的黄瓦屋顶呈歇山式,以至整特显得格外庄严、尤其大方、特别稳重。
  但是,“大雄宝殿”却另有表述。
  “大雄”,是后人景仰佛祖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时,所称赞的德号。
  大,包含万有。
  雄,摄伏群魔。
  “宝”为佛教三宝:一佛陀,二佛法,三佛僧。
  佛陀创立了佛教;佛法为世人可依;佛僧既是佛陀、佛法的受众,又是组织的保证。
  光有创立,没有教化所必须的理论,成不了影响;要有影响,而没有誓愿的成为坚定追随者的信徒,理论就无法传扬,影响就无法扩展。因此,领袖示范、精神依据、人员群体,就成了缺一不可的“三宝”。
  大雄宝殿的庄严、大方、稳重,更是因为在里面供奉的主尊一定是佛祖。至于其他,不同的寺院,所供奉的菩萨、罗汉、天神,不尽相同。但大雄宝殿一定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
  在这里,寺院举行法会,僧众朝暮集中修持课诵。
  “无事不登三宝殿”对于僧人而言,意思是不随便进去。而世俗来说,则是有所求。
  不随便是行,有所求是心,二者皆以虔诚、尊重为应该。
  正因为大雄宝殿的庄严、大方和稳重,所以,我们不可以在里面来做解说。且在殿外说说殿里吧——
  要说到殿里面去,还得才殿外说起:
  净居寺的大殿有三个外相值得一说——
 

   第一, 它完全是建筑在一方巨大的水池中部,与前面的天王殿、左右两旁的祖师殿、伽蓝殿、后面的毗卢阁,共同组成好似在海水中央的一座须弥山,须弥山四面各有一个洲一样。 

   第二, 它的下一屋檐斗拱的外装饰,每个方向各有10个龙头和10只凤的前身,另外,个屋角又各有1个龙头和1只凤的前身,这样,合计起来共有代表44条龙的龙头和44只代表凤的凤的前身。龙凤图案的使用,突显了这座梵宫的高贵。龙为至尊神,皆为雄;凤为百鸟之首,不取雌凰只用雄凤,示意这是座和尚寺院。

寺院当初采用龙凤的头朝下,就空中看,如腾飞之前俯冲的一刹那;由水中倒影来想,颇有易理所谓的上龙凤之阳,下清水之阴,“阴阳谐调”。
    至于数目的寓意,则有待查找合探讨确信的资料。

   第三.殿前门口左右侧各有一根石柱,式样和高矮,显然不是同一年代的。但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施食台”。众僧上晚课诵的经咒,其中唱一段《蒙山施食仪》,这时侍者会从佛前供桌的净饭里,用两条专门的长木勺,夹取十几颗饭粒,从殿里走到殿门口,将饭粒放在这柱台顶面上。《蒙山施食仪》是汉传佛教寺院每天晚课都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仪轨所进行的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舍饮食,免除痛苦的法事。施食台上的饭是给鬼吃的。
    施食台在斋堂门口也有一柱。
    这本是各寺院都有的仪轨道具,因为不被我们所注意,还以为不过石柱而已,所以特别这么一说。       

   现在我们往殿里看——
  正面最大的三尊佛像: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的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
  释迦牟尼佛的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
  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横,意思是同在一个层面。

  既然有“横三世佛”,那是不是还有“竖三世佛”呢?
  是的,有“竖三世佛”,佛像仍然还是三尊并排而坐的,不过各尊代表的意思则是:
  正中是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的右边是过去佛——燃灯上古迦叶佛;
  释迦牟尼佛的左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
  这里的“竖”,是就佛的前世、今生、未来的现相而言。虽然大殿以“竖三世佛”为主尊的寺院比较罕见,但还是有的。在哪座寺院有呢?就在净居寺我们面前大殿里面的正中。
  有人可能要问,怎么没有如来佛啊?我们说“有啊,就在大家的面前啊!”“哪一尊是啊?”那么,应该这样解释一下:“如来佛”是所有佛的通称,并不专属某一佛。就好比“先生”称谓的使用是一样的。

  

  在三世佛中间一尊释迦牟尼佛像的前方位,左右各一比丘像,相对而立。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行合十礼的比较年轻,是名为“阿难”的尊者。行拱手礼的显得年纪大些,他是叫名“迦叶”的尊者。
  释迦牟尼佛祖涅盘后,迦叶尊者继续带领着徒众,后世尊他为初祖。
  后来,迦叶初祖涅盘,阿难尊者继续带领着徒众,后世尊他为二祖。
  这是我们说的正中的这一部分,是主尊部分。

    请参观者在瞻仰佛像时,注意欣赏主尊佛像的上、中、下。

   上,是佛像的头部。懂得佛理的雕塑作品,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佛的头、脸一定是圆的。这既合乎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出家、成道、涅盘那四日的四个时间段恰都逢月圆,因此寓意圆满。
  中,是佛像的手势坐姿。
  各地寺院盛多,为大殿佛祖释迦牟尼塑造的坐像,有各种姿势的表相。一般最常见的有:成道相、说法相、旃檀相。
  “成道相”:佛两腿盘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显示“定印”的禅定:右手直伸下垂,显示“触地印”,意思是自己为众生寻找解脱的出路,在此之前所行之道,所牺牲的一切,大地可以见证。
  “说法相”:佛两腿盘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显示佛在说法的“说法印”。
  “旃檀相”:佛两腿盘结,跏趺坐;右手横置右足上,左手屈臂向上伸。传说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佛像,所以佛左手屈臂向上伸的相,被称为“旃檀印”。
  我们在净居寺,不但在大雄宝殿里面,能看到罕见的“竖三世佛”,而且会看到——
  燃灯上古迦叶过去佛是“说法相”;
  未来世弥勒佛是与过去佛相反相成的“说法相”;
  更难得的是会看见中间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两腿盘结,跏趺坐,双臂圈结,两掌掌心向上平叠,两拇指相触,又是一种姿势的“七支相”。
  “七支相”表现的是禅修时打坐时,讲究身体七个要点的“七支坐法”。
  这么一说,大家对禅宗应当有了更具相的认识。
  这些是关于佛像的。

   净居寺大殿每尊佛都坐在莲花座上,下以六边形平板垫底,六个角各装饰一象征能镇邪魔护法的百兽之王狮子头。

  接下来,我们说的是大殿两侧的罗汉,他们构成另一部分,是罗汉部分。
  佛教理论上说,佛、菩萨、罗汉、天神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不一样,只是“觉悟”的程度有别。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菩萨“自觉、觉他”。
  罗汉仅“自觉”。
  所以,有的寺院只供奉大乘的佛合菩萨,而不供奉大乘的罗汉。
  罗汉与天神又有所不同:
  1、遵照佛涅盘前曾经的嘱咐,罗汉修成果位后,不要涅盘,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不再轮回;天神欲念未断,难免轮回。
  2、罗汉职在弘扬佛法;天神职在护持佛法。
  3、罗汉塑像呈坐姿,为出家像;天神塑像呈立姿,为在家相。
  据早年一些研究者考证:
  公元二世纪时,今为斯里兰卡国的师子国,有位名“庆友”的尊者,著作了《法住记》。其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
  这部书由唐代的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大唐佛教徒的尊敬。
  唐五代前,只有“十六罗汉”,也称为“十六尊者”。
  五代后,之所以出现“十八罗汉”,可能遇以下一而再、再而三错误的发生有关:
  佛教绘图雕刻到五代时渐渐普遍。到唐代,画家贯休最先画出十八罗汉。后来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更多起来,十八罗汉画常有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题记。最早是宋代苏轼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与《法住记》所列的相同,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
  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题赞的人是名人,而我们的文化对“九”以及其倍数的寓意,所以十八罗汉还是很容易被接受,被流传。
  既然有错,那就改吧!怎么改?益增不益减的传统思维注定了要改回到原来的十六尊者,这是不可能的。那好,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  卷三十三》中提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
  清代乾隆年间,皇帝钦定: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自此汉传佛教的“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而在藏传佛教里,第十七位罗汉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这些话扯的远了。但又不得不加这么一句:有的寺院,只供奉十六罗汉,以此表明自己这座寺元史于唐五代前。有的寺院不供奉罗汉,因为罗汉是小乘的所为,而非大乘的应该为。
  净居寺是经过再三重修、重建的,所以,虽然本身早于五代,但受历史变迁的影响,或者依照乾隆钦定,有过从供奉十六罗汉转而十八罗汉的过程。
  十八罗汉各尊者名,在塑像下方,将有标出。

  十八罗汉左右分列的后面,后墙前的拐角处,面朝外的侍于左侧,骑绿狮的是文殊菩萨;侍于右侧,骑六牙白象的是普贤菩萨,
  文殊,意译妙吉祥,在大乘佛教里是诸菩萨上首,智慧的化身。头顶有五髻,表示五智;左手握《般若经》,表示智慧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能断一切烦恼;骑狮子表示威猛;代表大智的菩萨,专司智慧。

   普贤,意为普思、普德、普事功,贤家、贤国、贤天下。普贤菩萨像,着菩萨装,手持如意棒,骑六牙白象,表示六度。普贤说:欲成就功德,应修行十种广大行愿。因此他是代表大行的菩萨,主司理德。

  大殿正面主尊佛像的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
  与许多寺院不同的,净居寺的观世音菩萨佛像不是独立的一尊,而是群体面北的墙壁塑像。
  知观世音菩萨本是男儿身,到汉传佛教梵宫后,才成了唯一供奉的女相菩萨。
  也正这性别的不同,观世音的像是汉传佛教梵宫里唯一与其他佛、菩萨反方向的。
  净居寺的观世音菩萨佛像处于佛祖像的背面,立海岛上,两旁分别胁侍有善财童子和龙女。
  善财童子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
  龙女出自《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观世音菩萨站在龙头海岛上,左手托净瓶,右手据杨柳。其他人物塑像依据《法华经•普门品》。
  画面整体表现的是《法华经•普门品》里“观音救八难”的故事。
  这尊为“海上观音”。
  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三大士”。

    让各位站在大殿之外,隔着门扇,听这些,本是希望能借这机缘,让有事无事的人,心先静下来,这样,自己进去参观瞻仰,心头的事或许已不再是先前的呢!

2011-07-12   22:17 完稿

  昨天傍晚开始编写这篇文字时,吉安下了场雷阵雨,狂热的气温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好舒服。
  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当然本不是我已知的。将搜集来的别人所写,如何勉强能衷一是,实在吃力。但不急是不应该的,急更是修行者所忌的,所要克制的,所要修去的。所以,一件件的比较,再与净居寺结合起来,写到半夜2点10分。室温还得依靠电风扇来和谐时,我实在没有精神坚持了,就歇了。
  咖啡多喝之后,加上我久坐不起,七年没有复发的内痔又来了,而且因为尿酸的增加,忙得忘记喝水,排小便次数少,所以双脚面和踝骨附近出现了浮肿。
  停止喝咖啡一天半以后,浮肿开始消退,就跟今天还下点小雨一样,气温还有点下降。
  上午方丈召去说了话,后来停电了。晚课完了,电来了。到现在,勉强把这篇文字上传。来不及回头看一遍,配图的照片还没动作。
  不急也急。
  急也不急。

                 2011-07-12   22:29 完稿后

急是急,后来更糟糕。今早要内容的部分做修改,竟然根本无法登录网站。一问,才知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了。技术维护方面解决问题之后,我这里电又停了。直到此刻,这篇文字该修的文字、该插的图片,都好了。

另,三皈依的手续,今天已经完整办好。上午8时由寺院方丈亲自接受我的皈依,举行了皈依仪式。法名演慧,号拾穗。

               2011-07-13   20:22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