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影壁流水响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0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寺门洞开处,内部景物被一面垣墙遮去。能够遮去,即使大门敞开,挡住外人视线,内在还不至于暴露。这种建筑物最早只是古代国君宫室才有的, 立在大门或内或外,一幅严肃的状态,所以称为“萧墙”。“萧”,通“肃”。后来,竟也渐成民间宅院传统建筑格局的一物。又,古代以为人死后变鬼,鬼走直线,立一墙壁,鬼就不能直冲内里,甚至鬼因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不至于造成灾祸,所以又叫“照壁”、“影壁”。
    说这点引子,只是因为寺院内有此一物。

 

 

    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所见的这道影壁,上面墨笔写着的“曹溪宗派”且待后面来说,先讲两点不可忽视的。
    这四个大字,是着落在被粉刷成淡蓝灰底色之上的。
    仔细看,抬头处有细字浅刻“乐山居士王守仁书”,显然是提示,而不是落款,这是一点。更有“派”字的下方,同样笔触的“民国三十”字样,这是第二点。
    虽然“民国三十”后面的字迹完全模糊,但结合寺院碑墙有块《重修青原山毗卢阁碑记》的落款“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可以推测,这影壁的重修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同年,公元1942年,重修毗卢阁时的顺便为之。所以,浅刻的细字不过是重修的记事而已。
    现今如此光鲜的粉壁墨色,肯定是近年寺院重振期间的所为。
    这“王守仁”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王阳明。
    阳明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一位学贯儒、佛、道的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二十八岁举进士出身,为官期间,三十九岁、四十六岁、四十九岁和五十岁,先后四次在过江西。其中,唯有三十九岁那次,正德五年,即公元1517年,这年的3月到12月,他在位庐陵知县。
    庐陵,就是现今的吉安。
    题写“曹溪宗派”最有可能的应当就在这年。

 

 

    王阳明题写这四个大字,“曹溪宗派”,用今人的话来讲解,它至少提供出了三大信息:一、来龙“曹溪”;二、“派”为水系的分支,去脉;三、这座寺院属“曹溪宗”。这三大信息,还提示了这座寺院的宗教渊源、漫长流派,从而一笔勾勒出它的历史地位。
    “禅”,是梵文“禅那”汉语音译的简化。其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等。它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佛教很重要的,而且是基本的修行方法。但又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
    事实上,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之所以不立文字,是因为它认为文字之言会约束思想,所以唯有不文不字,或透过口语,以避开任何抽象性的文言字句的论证冲突,仅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验悟心,才可以真正达到“悟道”。
    为加强“悟心”, 禅宗僧侣除了必须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规、夏居等律制外,还有一套坐禅、云游的修行方式;主张修道,可以不读经、无须出家,照常进行世俗活动。
    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的敏感性足以立即悟道,即“顿悟”。
    禅宗的顿悟,指的是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纵然身在泥世,照样日常生活,因为“超凡、脱俗、入圣”。
    禅宗不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著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超凡入圣”,而反之要“从圣入凡”。行道者的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曹溪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心有贪图,念受感染,执著欲望,以至不能自见本性。那么,通过一切修行,达到任运自在,才由凡转圣,才实相相应,才能解脱包括生死在内的一切烦恼。
    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
     曹溪宗派的禅法以定慧为本。定,从活动的状态转为静止的状态;慧,佛教的智慧,即般若。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唐龙朔年间,六祖慧能到宝林寺,主张通过“明心见性”的方法,达到“顿悟成佛”的目的。
    慧能的“顿悟”,弘扬了禅宗,影响了华南诸宗派,相对于其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号称的“北宗”,人称“南宗”。
    因为南宗打开的是一道简便的法门,从而使这一外来的佛教实现了汉化,既开流通畅,又深水蔚然,渐渐地一脉取代了北宗的地位,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曹溪,在广东韶关。宝林寺后改名南华寺。慧能禅师在此长达三十又七年。
    所以,自印度洋来,化出一条溪流,此为禅宗在汉传佛教的开始,人称早期禅宗。
    宋代达文豪柳宗元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六祖慧能门下,人才济济,而法脉流传最远的,则有二系,一是青原行思系,二是南岳怀让系。禅宗史称之为“一脉分二支”。此为禅宗在汉传佛教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为晚唐至南宋初。
    南宋初年至明朝中晚期,禅宗稳步发展,出现了话头禅、默照禅,因为慧能之后不再传法衣钵,其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具体的情况是:曹溪禅宗,在此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
    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
    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其中,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
    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有《万善同归集》三卷传世,认为修行得道,不应仅执著某一法门,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觉悟。只有这样,其他法门才不被否定,不遭排斥。他的说法被后世引申,认为禅与净土,二者有互相扶助的关系,是自力结合与他力相结合的再结合,“禅净一致”,即禅定结合念佛,方为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
    据《五灯会元》及其它典籍的记载,自唐中晚期良价开创洞山禅寺以来,历五代、北宋及南宋初,这三百来年时间内,在洞山居住过的高僧为数不少。此为汉传佛教禅宗的成熟期,也称为中期禅宗。
    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禅理在世间已广泛传播,不再新奇,僧人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致使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的影响力降低,汉传佛教禅宗处在了衰落期,人称晚期禅宗。
    自晚明及清末民初,佛教过于衰微。有鉴于此,虚云老和尚力主禅宗源流,在修习临济,兼弘曹洞,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以一身修习禅宗五大支派,承前启后,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极力复兴佛教,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汉传佛教禅宗历史最长,影响甚广。因为它对中国哲学思想、文学思想、艺术思想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当代众多学问者希望了解佛教、了解禅修的兴趣和关注糜多。
    汉传佛教禅宗的曹溪宗派之青原系,就是从我们面前这座青原净居禅寺开始,一向集中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流连泛潮扬波,又颇大影响往台湾、日本、韩国、越南、北美、欧洲。


 

     如果,在晨钟声阵起的启明星还亮的凌晨,在夕阳未落的暮鼓息去之后,独立在这面影壁前,习以禅的定、慧,在感悟的过程里,或许会听到曹溪流派淙淙的流响……
 
                                   2011-07-06     

    昨深夜室内暑气不散,温度仍达30度,无论如何方式,都汗流全身,没法睡眠,干脆喝四杯咖啡,通宵达,又继以白天,整理综合书籍、网络、笔记多种的资料,编写,中午初稿成,下午修改,至5 时许,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