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净居寺入门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为避市井尘俗,古代的寺院多建于山间丛林。
    山重水复不说,路隘树深不讲,光是岔道或有多少,在偏僻处,与谁人问?所以,僧人首当在寺院境界之开端处,立第一道门,为众人导向佛地。此门,谓为“山门”。
    大凡山门,开三个门,分别名作“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现在我们从正面看这道山门,好像只有一个门,但是,只要注意看,里面的立柱,便知道从后面看,它的确是有三个门的。
    何谓“空门”?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因缘,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过眼云烟,虚幻
    不实,“空”也。佛教大乘以观察包括生空、法空的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即“空门”。
    何谓“无相”?
    欲知之,则必须先晓得佛教说的“十相”。《涅盘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也就是“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何谓“无作”?
    说到“无作”,很容易就联想到老子的“无为”说。
    一切起心动念造作的,都是“为”,也就是“有”、“有为”。   
    “心知其空而为之”,此为就是无为。
    只有修行达到玄同高度,才明白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无”的。老子自身已超然于此高度,所以,他提出:“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这也是中国道家的对事物本相的说法。
    中国佛教所说的“无作”,基于相同的对“空性”的认识,吸收了中国道家鼻祖老子所说的“无为”,成就了自己“无作”的玄机。
    所以又称作“三门”。
    既然空、无,当然也就不必有开关闭合之门。所以三道无门之门,蓄意着真正“空门不必关”的意境。
    从建筑物的式样来看,山门也就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
    作为中国汉字书写、诗词楹联的文化表达,寺院精神文明的大要,首现在山门的楹联和横额的提携。
    早年,山门的门柱上,有古人的一副楹联,道是:
    “曹溪宗派,行思开启禅宗青原法系;
    地上青原,净居衍生三宗曹云法脉。”
    上联介绍这寺院的因缘:唐开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行思禅,从广东韶关的曹溪山南华寺回到原籍吉州,也就是现今我们所在之地,扩展佛教道场,兴建寺庙院落,二十又八年间,广聚僧徒信众。
    下联合的是所在地理,因为弘扬,由一处道场,佛法法脉的再又繁衍。
    这一上下如柱而立,又似烘云托月,把个横向的匾额抬起。
    一般去看,山门的横额,多以地名,或地名之后加“胜地”、“胜境”的褒词而题。净居寺山门横额却写的是“祖关”二字。书写者,乃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在唐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768年,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任职有四年多五年。依此推测,这二字的题写,当在公元768年到773年之间,也就是说,是这个寺院建立了半个世纪之后,行思禅师已经圆寂三十多年后的事。 
    颜真卿最大的成就,最影响于汉字书法的是楷书,而这二篆籀犹形态既端庄又沉稳,化瘦硬为丰腴,含精气成雄浑,骨力超然,看似饱满的却都虚空。由不得联想到禅机和参禅的高僧,
    所以“祖”的所指,是被尊为禅宗七世祖的行思禅师。
    那怎么又来个“关”字呢?不是才说的“山门无门”吗?是的,正因为山门无门,是故“关”字在这里的意思不再是开关闭合,而是重要之地关口的“关”。
    我想,若是原有的那对楹联还在,那一定更是它的注脚呢!
    站在这山间道口,尚不见寺影,纵然不是佛门信众,当然只是游人过客,但知了此些由来因缘,又望得见其道上门里,那些老树新枝重丛,绿影婆娑自在,岂有不入胜处的心愿?

                         2011-07-04   此日,汉明夫妇专程远道从深圳来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