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照样说】家具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2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引子】09年12月7日至16日,行旅溪口、宁波、绍兴、杭州、泰山、济南、南京、南昌、庐山,拍数码照2086片。春游秋游后,老师必要求学生作文的。我当如学生是,归来归纳,照着照片的模样,做表面文章,说说所见的同类。如:陵墓、府第、厅堂、匾额、旧物、楼阁、林木、山色、碑刻。

      游览古建筑或参观名人故居,当然会看见许多家具。有古董收藏者和家具设计师,专此兴趣。我不懂,光直观其轻重,想象实用性,偶尔还会注意到工艺的精巧和材料的考究。因为集中着时间看的都是大户人家和大宅居所,看到末了,还由不得自己地想: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其实呢,类聚群分到头来,还不就是人物了嘛!


      那些衣橱衣柜衣箱,我小时随我的母亲走亲戚,也都有见过。闽浙、江在古代同属吴越,民间工匠的流动,带着文化的风水,所以,我能在小小山区的闽北见过,是合得世理的。


      对于存放书籍的书架,包括造型类似博古架但间空要大许多的,还有面板刻有书名的那种《二十四史》书柜,我也在少年时代看见过。只是,我还是第一回在鲁迅祖居见到一种书箱,长有一米六,宽约半米,高有七十公分,平盖的也就没什么,顶多觉得它重,最不可理解的是那种上盖成弧形的,这样子,它的上面不就重叠其它吗?那该多占地方啊!
      还有,我一直以来分不清橱和柜的区别,即使曾经问过工匠,他们也讲不明白,甚至查阅词典,也都近似。是不是跟橘、桔那样,因南北方地域有别而言语不同实为一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特别注意“橱”与“厨”同音同音,而“柜”的繁体字写作“櫃”,与“匮” 同音同音,匮,匣也。由此,我觉得虽然作为存方物件的,带有门面的矩形立式之橱柜,确切的应说成“橱”,而在卧室里之橱柜,正确的该说成“柜”,因为其间有类似匣的小抽斗构部和功能。


      走了那么些地方,我就觉得蒋介石的蒋家下人厨房的家具平常得亲切。帮工所用的碗橱,我家曾经用过,我外祖母家一直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在用。从整体的式样到分层开门和板壁的密疏有致,都引起我许多的回想,岁月的变迁使我们放弃了陈旧,而因为更新又使我们不得不只能在这样的场合,看到别人的才记起自己的。

      包括与碗橱一处的餐桌和长条木板凳,不仅我们家曾经有过,即使现在在我们家乡,许多农户也还用着。特别是那些板凳条,可以在屋里,也有挪到屋檐下,随人而在,热过多少话题,只有板凳自己知道。

      相对木板凳的随意而置,那溪口民国大杂院博物馆里的瓷鼓凳被搁在居室里,跟圆形木桌搭配,就显得不当了。问题并不出在圆桌是不是合适配鼓形凳,因为这是可以的,但按规矩却没有木瓷桌椅一处的。因为瓷鼓凳通常用于园林或小院,与瓷圆桌相得益彰,一则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二则合适夏日纳凉,三则或华丽或素色皆是休憩环景的一部分。


      用于休憩的椅类里,最常见的是躺椅。躺椅又有光躺不摇的和躺着可摇的。可摇的也叫做摇椅。只是摇椅又有躺着摇的和坐着摇的。

      类似这样可以放松精神的还有一种座椅是转椅。想当然是西洋引进的样式。我上中学时,曾经在校长办公室见过,就跟这次在民国大杂院博物馆所见的收藏品一个模样,连座面用誊料也完全相同呢。
      比起现今的大班椅,当年那转椅实在成了寒碜之物。
      让我感到昔之家具大不如今,寒碜得很的,还有在溪口文昌阁所见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起居室里会客用的一对单人沙发椅,蒋经国夫妇旧居小洋房书房里单人沙发和双人沙发。甚感何必成功成仁为国为民,一己座位之物,我今胜之又胜矣!
      当然,这全是一时间自寻的开心而已。

 
      言归正传。
      要说家具,明式的最得行家青睐。整体形态造型与装饰的比例,局部与局部关系的严格比例,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极为匀称而协调。每一物件的上与下部分,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挺而不僵,柔而不弱的线条组合得刚柔相济,简练、质朴、典雅、大方的挺拔秀丽之势绝无多余,与其本身的功能要求极相符合。
      因为主体采用卯榫结构和攒边等制作法,又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镶等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利用,严谨的精细足以经几百年变迁而牢固如初。
      虽然,明家具也常用,雕、镂、嵌、描,但不堆不砌,只在整体的显目位置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雕刻。
      要说此番行旅集中起来看到数量最多、式样最多的明家具,是在宁波的天一阁。天一阁虽以古代私人藏书之盛而著称,但因为一来现今的藏品皆是解放后征集的,原有书籍早已散失,二来即使见得到古籍,也只能在加锁的柜外,隔着玻璃层咫尺兴叹。所以其间的明家具反而成了目睹的快乐。
      别的即使不细究,仅就明家具的用材观察,全是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的高级硬木。因工匠们懂得原本已经具有色调和纹理,为保其自然美在制作时,只做精工细作而不加漆饰,所以很让我深刻感受到,何为真实的朴素的审美情趣,以及要有真实的朴素有华之“华”的根本所在。

      此行所见的清家具,完全反对明式,一改而成尺寸宽大,体态硕丰,用料宽绰,整体端正厚重的风格。太师椅座面大、后背满,腿子壮的造型,最能体现其时代之特征,乃至每件家具的多而满、贵于华、螺甸木石多料并用,雕嵌描金多艺结合的通体装饰,不留空白,争奇斗富极致,这在绍兴鲁迅故里所见最是集中,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父亲常将大圆桌说成“月桌”,将写字桌说成“几桌”,以前我不在意,觉得无非福州方言罢了。今次,在鲁迅祖居才见识所谓的月桌,乃是由两张半月桌合并的成满圆的,作为餐饮时的家具,而半月桌则靠墙壁,其上简单陈设一古董,与壁挂一处,作装点之用。鲁迅祖居的德寿堂两侧边墙壁前就各有一张这样的陈设。这是关于“月桌”。


      关于“几桌”,也是此番才得以分清的。几,四腿一面,无抽屉的。桌,不但两侧有抽屉或小柜,连人座位前的中间也有抽屉。而几桌,是从几发展到桌之过程中出现的,四腿一面,两侧有抽屉中间没有抽屉的。参观鲁迅纪念馆见到的一张几桌最是明白。


      就几而言,我们现在也常说“茶几”的,因为今人也还在用。事实上,除茶几外,还有非香炉的香几,摆花卉的盆几。盆几虽还有今人家在用,但毕竟少数,而用香几的就罕了。


      前些年,我曾因事去过浙江的乐清,第一回看到那里旧式雕花朱漆描金的老床,故事多多,人物栩栩,是故大感兴趣。没想到,这此行旅,每座旧宅都有这样的老床,浙江鱼米之乡,人杰地灵,物华天茂,仅就这床,足有可看的。


      随辛亥革命后,睡床的洋式也西学东进的多。除溪口民国大杂院博物中有所见,蒋介石的兄长蒋介清的床亦是之外,最有意思的是,文昌阁蒋介石夫妇的床不但西洋式,还在床头床脚两扇立面内壁各镶嵌一大块镜子。据说,这是按蒋夫人的要求制造的。不知有没有人告诫过夫人,虽此床镜不是梳妝台之鏡,但起到妝台作用,却犯了忌床不可與镜子相對的古人风水说。当然,蒋夫人既是听说,也不以为然的。
      所以,看看家具,也有风俗的旧话,事理的过程,只怕在蒋介清的旧床上,掷一元角钱币的那些今之游客,是光花钱白丢了银钱的。
                                                         
                                             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