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三坊七巷一瞥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3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生男是傍晚到的,阿忠恰好也来给我送键盘,三人吃过菜粥,就出了家门。
     我想买张可以折叠的桌子,好让生男在这儿的一星期,有个可以摆放他笔记本电脑的地方。
     因为我的一对孙子阿广和阿叶去了他们父母那方,所以,生男这回来也就只能是他自己学着摆弄他的电脑了。
     家里本来是有两张电脑桌,我让阿广和阿叶带去用。
     买张小桌,以后还是用得着。可以折叠的,不占地方。
     阿忠说,也去看看,当作散步。
     记得南后街有卖低档家具的小店。我们这就往那方向去。
     过了灵响路,只见街道两旁的不是空房,就是破屋。残垣在前,断壁在后。酷暑里竟然一派凄凉!
     我这才想起,脚下的路已经是光禄坊了。也才猛然间记起三坊七巷拆迁。
     三坊?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
     仅凭着这名儿,就足以让今人羡慕古人的斯文。
     空了,破了,残了,断了,……斯文扫地了。
     七巷?黄巷、宫巷、塔巷、安民巷——我能记得的就这四巷,还差三巷。
     黄巷里面有南街派出所。我为孩子出国办手续,到过那里。
     宫巷口有家清真煎包子店,1966年,我买过它的五只煎包,那滋味儿才叫做无酒亦醉心。
     塔巷口也有家十三平方不到的鱼丸铺,实在是福州的狗不理。那白圆圆的鱼泥皮,包裹着红烧猪肉馅,居然还藏着油而不腻的肉汁。老少福州吃过的,都是回头客。
     走过挂牌“古建筑研究所”,觉得这破火柴盒与这名分的滑稽。之前,我记得它是水表仪器厂。因为我和堂弟文正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于此门口的街道上不期而遇。所以,记得紧。那挨边便是安民巷。
     黄巷当是有过黄姓大户名人住所。塔巷亦当因有塔而得名。安民巷或许安居过平民,抑或居官思民而名之……我这当然是望文生义罢了。
     拆了,倒了,除了,没了,……民生安得了?
     胡思乱想的这番,也还见过零落的半旮旯地摊,贱卖余货的。几乎走到尽头,才连着看到三间卖桌椅子的和一家专卖藤椅的。价不仅不因店破而降,反而爱卖不卖的,一反历史的和气生财的奴像。
     福州深有教养之前辈,是绝不自称“我”的,而只道自己的名字,或谦称“奴”。
     既来之,则不得不买之。不买的话,得坐车去更远的、现在连个地方还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去买。耗时花打的的钱,还不如就此再做回奴。这样哦,挑三拣四,开价一百五,讨价一百三,还价一百五,看着那年轻老板活活像戴着眼镜不怕开水烫的瘦猪模样,羡慕其斯文,于是乎,征得生男的认可,我和阿忠合过计,结论是:买下这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平实得只能这样平实的一米八长、四十公分宽的可以折叠的桌子。
     这样的尺度,打的是不行的。还好,不重。我和阿忠一人一头,抬着走。生男则拎着原本是给阿忠带回他公司吃的桃、梨和巴乐。这下可好,一路上我和阿忠啃着回来。
     三坊七巷也就这样被我们撇下。
     毕竟没弄清还有哪三巷,所以回来查。桌上电脑显示:“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
     我们撇下的是被开发商建设还是破坏,或者是不破不立的三坊七巷?
     是三坊七巷,还是不是三坊七巷?
     如果不是三坊七巷,那我们撇下的是什么?
     阿忠带着新添的桃而逃,巴乐而乐,梨而离。
     我看着还是少年的生男开始坐在一米八长、四十公分宽的桌旁。也许是他,也许是阿广和阿叶,也许是桌子和电脑的键盘,承载着可折叠的虚无。思想着拆了,倒了,除了,没了的民生安得了,思想空了,破了,残了,断了,……拿起自家的秃扫帚扫地,啃着桃梨,巴乐着斯文?

         200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