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行踪(游记)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马行踪(游记)
 

   发布日期:2007年10月0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听说今天是岚下的圩日,一大早就叫小三自驾车往那里边赶。小三想买些板栗榛子,现在时节,正是山区的这土产上市的时候。

道路窄小,蜿蜒崎岖,时破时好,颠簸了百十里,秋风没有,路尘扑扑。

我是只想去看看圩场,挤挤圩市,嗅嗅汗味,闻闻土气。有那么十几年没来闽北赶圩了。怪想的。

岚下是个乡,我曾经去过的,很山里。

在我记忆里,一到什么地方圩日,十里八乡的农民,夹杂着小商小贩,肩挑手提的堆进班车,拖拉机的后斗上也塞得满满的。一车又一车,一拖又一拖,轮子追着轱辘,喇叭催着步行,米筐菜篓布袋油瓶,鸡鸣狗吠猫叫人笑,那亲劲儿,撒得那路面的碎石子儿也蹦跳上来凑大热闹。

那车我挤过。像城里人在乡下大锅灶堂吃火灰炜熟的芋头蛋,我也乐。

那时,岚下的圩市摆在风雨廊桥上。逢五、逢十的农历。

我好清楚的记得,桥墩上的是屋样的长廊,桥墩下是潺潺的溪流。木柱圆,木橼方,木梁长,木栏杆,木檐翘,静得安安稳稳,只有那从西角深山飘飘而来的水,接受过桥神的安抚,又清白晶莹地前去东面的远山。

那次我去,也在秋时。圩市上的大米、香菇、板栗、榛子、山鸡、野兔、野猪肉、家酿红酒,大凡能带的我都买了回去,那可是城里人的稀罕物呢。

那次回来,我说,我们家没人做生意,要不,倒些海鲜到山区卖,包发。

回想这些,觉得这路上相遇或相随的车少了许多,那么长的路途,竟见到四辆摩托,都只坐人,不载物。其中的一辆还用一条绳牵着一辆女式电动车,不知那电动车是没了电还是爬不上坡。

难道是我们来迟了?

八点半多点,到得岚下。乡的街道两旁尽是商店。一个高大的充气广告人和一弧拱门赫然站在一溜子敞开的电器商行前。电信手机专卖店隔壁是移动手机专卖店。眼睛能够看见的两旁有三家不大不小的超市商场。鳞次栉比的新楼房的最下面一层全是商店。大小音箱,全在各自的吼着最流行的歌曲!

隔着车窗,一下子就觉得,这样子和我去过的许多县城无二。

我今天这一趟算是白来了!感觉是这样。

我让小三停好车,一起去找风雨廊桥。

街的两旁到处是排摊的。像是有人安排,又像是约定俗成的,家禽的在一处,蔬菜的在一排,肉案的在一块,水果的在一旁,水产的在一隅。

我看到活的淡水鱼,也看到海产的活的贝类!生意比卖什么的都好。

有鸡、鸭,有牛、猪,买的人少。因为买的比卖得还精。那买的说,拿到圩上卖的,禽畜多数都是吃饲料长的。吃饲料的长得快,肉不好吃。包括那些鸡蛋鸭蛋,也差不多都是机械化养禽场生产的。

那农家自己不也吃用饲料喂大的?人家告诉我,现在的农家,一般是计划经济,科学喂养——准备上市的和自家吃的是分开来管理,自家吃的禽畜是不以饲料,继续按传统,该吃米糠的吃米糠的,该吃泔水的吃泔水,该圈养的有放风,该健肌的有流放。

这样好吃多啦!

想想,这农民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下被打磨出来的实在。

我还听老农说,为什么我们的米好吃呢?因为我们自己吃的谷子,是在自己家的晒谷坪晒的,卖出去的粮食,倒在马路上晒。

这不是我们怎么样你们城里人,是你们城里人怎么样了我们农民嘛!

今天这圩上,二百来个摊点,仅一人卖大米。直觉告诉我,这位老农卖的是本来留给自家吃的。为什么要拿它出卖呢?不褴褛却老旧的衣裳,或许有什么答案。

夹杂着的七八个摊位,卖小农具,像铁锄,柴刀,山斧,割镰的。那割镰本是平常的廉价生产工具,现在讲究包装,铁的部分套了透明塑料,木把的部位则裹着金纸,都印刷了广告字,价格高过没包装的一半。我注意,那有包装的,问的人多买的没,一个个庄稼汉买镰,直接看厚薄,然后用个大拇指摸了摸那带齿的刀口,讨个五毛一块的,也就成交。

这些农人啦,实在。

没有了野味卖。

有人在卖一头牛的牛肉,说是在山崖吃草摔死的。不知道是因为怕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还是为了证明牛不是生病而死的,那堆肉的案上,排着两只带蹄的牛毛健在的大脚。

陡然间,我想问那杀了牛又在卖的牛主人,那牛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没问。农人不能因为纪念牛而像城里的有钱人养宠物那样不计金钱。农人杀了意外伤亡的牛,卖得的钱,应该是还要买新牛的。这样的纪念才是心物的传承吧。

老式的军衣军裤是许多农人劳作的所穿,还有那解放鞋,都是结实的耐磨的。连同毛线和五块钱4双的透明丝袜,这样的摊位简直就无人过问。

苹果,提子,葡萄,很是有人争先恐后的。

长期食用动物油,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植物油已经完全取而代之。人们在抢购有宣传车造势的成桶成桶的品牌。

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观念改变了,水平提高了。我看,我知,我觉,这纷繁的乡民,年轻的走出去,带进来了生活的新式样。


风雨廊桥就在眼前。其上,不再有买卖。其下,溪依旧在流,面却窄小了许多,两岸是倾倒积累的生活垃圾,水乌得臭。一付被现代水泥包围的木头,发着木头的傻愣,歪斜地站在那里。

我知道,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廊桥终究是要被化成乡志或县志的历史彩虹的。

小三没买板栗,也没买榛子,虽然有许多许多的卖主正在等待买主。因为本地人说,现在买的是人工栽培的,不是野生的。现在的板栗榛子个儿大,没味。还得过个把月,野生的成熟了,那才叫甜呢!

虽然有香菇、红菇,听说也都是人工培育的,我也什么都没买。

买了东西的农人和乡民,还有当地或附近的住户,找车搭车回去。回附近的乡土,回偏僻的自然村。

我们也车回,九点半不到调头。

圩,没有了十几年前的野味。

什么不是人工的?

心也是人工培育的啊!

因此,心也不甜?




2007-10-01 (2007-09-30 农历八月二十 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