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我在占卜与相术中的几点见解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1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自习多种版本《易》,翻阅过假其名而滋生出的《梅花易数》、《三命会通》和《断易天机》等占卜书籍,又访问和观察过几十位江湖术士的算命和看相,做过一些实验,二十三年前,即1988年底到1989年初,在省立图书馆共开了八讲的《中国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原理》系列讲座。这事我曾在2007年1月7日的文字里有过记述。
     本来这等的旧事说过也就算了,没有必要再沾墨写什么的了,今却因出门,路有一七十余岁的老者,自言认识我,并提到那讲座,并谈了当年听讲之后对《易》的兴趣和对占卜、相术的自学,“借着幸会,请教几个问题”。
     回家后,觉得我所回答其他所问的,还有点意思。虽然,关于这方面,我已有过几篇文字,但今之追记于下的文字,可以为自己补充几点。
    【问一】我看过一些算命的,卜卦的,他们都要烧香,用龟壳和康熙年间的铜钱。想请教一下,先生你做占卜时是不是也这样?
     答:我是只用等面值硬币三枚。
     用等面值硬币,是因为它们的比重一样、大小一样、重量一样,这样自由落体的结果显得“公平”。
     我在占卜,或者说对卜卦的实践,只是我的实验。到现在并没有去研究其中的为什么。但是,我想过,既然事情有所注定,那烧不烧香,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既然是一样的,我就从不烧香。何必多此一举?
     靠算命卜卦为营生的术士,必须用烧香来“请神”。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说的没分量,求他们的人未必一定相信,甚至可以完全不信。但是,一旦他们请来了“神”,则可以说那卦象是“神的所示”,是“神的旨意”。这样可以把简单的过程,演变成复杂的程序,披上了一层神秘。这些把戏,自有易之始,占卜师就是这样装神弄鬼来使御周文王信以为真的。当然,术士的谋生,更需要用之以进款。
     【问二】丢下来的铜钱,出现三个正面,或者三个反面,这个怎么断?
     答:你说的这情况,是同一类,叫“变卦”。
     “正面”代表“阳”,“反面”代表“阴”。
     三个“正面”本是“三阳”,“三阳开‘泰’”本是极好的,但终因“阳”气过盛,物极必反,易变而成为“阴”。
     同理,三个“反面”本是“三阴”,本是极坏的“否”,但终因“阴”气过尽,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转而成为“阳”。
     在占卜出来的六爻里,凡是出现有变卦的,即使只有一爻,那所要问的问题之答案则可断为铁定。也就是,结局已经存在。
     【问三】先生,你是怎么样来解卦的?
     答:我觉得《易》理最有意义的,是在于它的哲学思变,也就是它的核心是“易”,也就是“变”。
     我特别注意到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关系。
     卦辞是就整体事情的走向说其外显的“兆”象,而爻辞则从初爻开始到第六爻,讲事情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遭遇,以及内部与外部的关系,陈列出内部之间的关系、外部之间的关系。这很有趣,说明背景、预示“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和“如果”不这样又会“怎么样”的两种辨证的结果。
     我观察过的那些术士,口口声声说自己用的是“文王八卦的《易》来断卦”的,实际上呢?没见过有一个讲通了卦辞和爻辞关系的。而且,即使未出现变卦的情况下,也无一不是把“结论”说成“铁定的”、“包准的”。这些,只能蒙蔽根本不懂《易》的核心就在于“易变”之道理的人。
     问题是,相信和迷信这样的胡言乱语的人,占去求问的绝大多数。
    【问四】就先生你来讲,你是搞科研的,你认为卜出来的卦“准”,这是什么道理?
     答:《易》的内容本身就是带有情节的故事,各个寓意在于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每个人看文字故事,看的时候和看完之后,就会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正因为有这么一个自己的“二次创作”,所以,就跟俗话说的那样“你怎么想就怎么像”,“越想就越觉得准”。这和“信则有,不信则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与“信”、“不信”的心理作用程度有关。
     如果只是这样说,那千百年来的《易》岂不没有意义了吗?
     不是的。我在讲《中国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原理》时,就强调了:《易》理的哲学思变是最有意义的,它的核心是“易”,是“变”。
     不知道的人,总以为《易》是迷信的,其实,它是我们古代先人最简明、最丰富、最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的精华之宝典。
     【问五】算命的、看相的,常常提到“会遇到贵人”、“有贵人相助”。他们讲的“贵人”,是不是有钱的人,还是有权的人?
     答:只将有钱的人、有权的人归为“贵人”,也不是没有来由的,“荣华富贵”、“达官贵人”是。这是习以为常的世俗之见。
     如果有钱的人接济贫苦的人,有权的人利用权势为弱势排忧解难,对于受助者,当然会将之作为命中的“贵人”,这是在理的。
     但,倘若深更半夜某富人正遭几个坏人抢劫,恰有几个下班的打工仔路过,坏人们怕暴露,一时间松手,富人乘机脱逃。那么,谁是这事件里的贵人呢?一想便知,是那些打工仔。
     又譬如,现在有的地方,房地产商强行对农村居住民的房屋进行拆迁时,出动有警察,事件后来更加复杂了。
     由此可知,“贵人”不一定与权贵有关,不一定都有利于当事的双方,而是与有利于“我”的,即为“贵人”。也就是说,是相对于“己”而言的,在某时段、某事件里有利于“己”的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永远的“贵人”。从这点来看,《易》同样是辨证的。
                                   
                               2011-01-12

     【本篇有关】

     2007-01-07  【人生笔迹29】《中国周易的哲学思想与原理》讲稿 http://cqns1946.com/contents/7/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