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麻把酒(对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桑麻把酒(对话)
 

老来半读半翻书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1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网文发后,知我不舒服而关切的亲友众,多谈以病话。我也说了几句“天变、气压低,导致胸闷”的为谢。倒是今午后“云知我处”先生来的电话,话题切到我现在的读书问题,大有提我精神的。因当时无力笔录原话,过后又觉我的回答尚值追记,故归纳大意,以其问我答的方式敲击以下。
      “云知我处”,约50岁,交往三十余年,我观其锦服在外已旧不堪看,他自语布衣在里依然保鲜,故时有话谈。尤其关于读书方面。

【云知 问】最近你都看些什么书呢?
【剑达 答】书买了几本。
      李敖的有两本,《中国性研究》和《中国命令研究》。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郎咸平的《谁在谋杀中国经济》,这本书有个附标题“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连阔如老先生的《江湖丛谈》。还有两本语文常识方面的书,一本是《日常俗语》,一本是《字说中国文化》。手边正在读的是两百年前一个叫中川忠英的日本人他编著的《清俗纪闻》。
【云知 问】选择买这几本书的看点是什么?
【剑达 答】过去我读过理论的性学和术士的命理书,都是专业研究的著述和古籍,枯燥而深奥的程度可想而知。李敖是个半文化半政客的桀骜不羁的人,他的书可看可不看,不妨在无聊时也且着看,如同正剧看多了,看回把荒诞剧,也好知道荒诞的正经。
      周国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这个人著作等身,在当代哲学界声名雀起。我先前翻过他的演讲集,算是严肃的学者。买他的《人生哲思录》,一是考虑到是“录”,我好随看随放,二是因为“人生”,看看哲学人是怎么思想的,或许对深化我这样凡人的思想有所促进和帮助。
      香港的郎咸平,是经济学家,他以实为据对内地经济学家的批评之尖刻、毫不留情,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他在经济方面的博客、演讲,一般我都有看过,之所以买他的《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看重的并不是他的经济学分析,而是附标题“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让我觉得他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说话。我想知道,他怎么说中国人的文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和怎么样起影响作用的。
      连阔如老先生是解放前著名的评书艺人,《江湖丛谈》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北平《时言报》写的关于民俗、民风的连载文章。我想,既然是民国时的写作,又有三十八万多字,那应该有其自然性、真实度和完整程度的。这对于我这喜欢民俗的、社会的人,了解其所写些事的来龙去脉会大开眼界的。
      日本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一文配一图,文短图精,图为木刻,详实可信可知的程度,实非我国人所能见得的社会调查的报告。虽然是两百年前的事、物,我这样年纪的人许多都有亲历、亲见过,亲切不已。
      买得此书还有一事值得一说,就是我是在福州一书店见以翻阅的,其书定价七十二元,我估计知其者一定知其价值远高过此数,可惜仅一本,又书面书里都有破损,而且多处污迹。于是交阿锋代找,他通过网购,书本四十八元,快递印刷品六元,总费用低了原价十八元。广州订书,北京发件,福州收到,前后四天。很是让我第一次领受到网购的意趣。当然,也因此知道了书的市利。
      至于还有的两本,《日常俗语》和《字说中国文化》,它们类似字源,词源,但有些深入,作了些分析。我有大布头的《辞源》、《辞海》、《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终不便在方便时抱本。有本上海书局出版的解放初《字源》,虽解说了千余个汉字,实因它是工农识字读本,所以,现在买了这二本,是想好有个常识面的扩充。其实我是很讨厌区区薄册挂靠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但,欲求知一二,讨厌也就只好姑息它的妄自尊大了。
【云知 问】你是怎么读完这么多书的?
【剑达 答】实话告诉你,我从四十五六岁起,就把书明确分成必读的基础理论和名家代表作经典、半读半翻的书和即翻即过的文字。
      我写过一篇《【我与读书】夫妻感情》,把读书类比成恋爱、结婚、同居和离婚。大约是零七年上半年写的。在那篇文字里,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有写到把书这样“分类”读的、看的、翻的。
      现在有国人的许多社科的“理论”书,不是为读者写的,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东拼西凑抄之或信口开河之,改头换面出厂的。所以我一望见那些书脊,就嗤之以鼻,有的甚至一瞧见那皮面就有恨之入骨的敌对。
      因为不上图书馆了,也不到单位的书库了,更不做笔记和抄录了,所以现在必须买一些书。
      说是读书,那是务必认真的。
      现在能值得我全本读书的还真是没有。
      一则,我基本已经不再读专业理论书了,对于生命而言,已无多意义。读这类职业理论书,我已经没有长时间精神集中的精力了,对于生命而言,精力已无必要使用在这方面了。所以半读,知其每个章节的大要和关键的、核心的、是作者其本人立说的部分即可。
      二则,我要看的一些书,许多有一半所写的是我已经知道的,甚至知道得较之还多的。刚才,我说了从四十五六岁起,就把书明确“分类”读,因为“四十而不惑”。有什么理由四十可以不惑呢?因为阅历,看的、见的、听的、读的,这是一方面的积累。因为这些积累,有了自己的筛选、再加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道理文论,这是又一方面的积累。所以,大可不必如青年期找本小说,踩着别人的生活脚印,效法别人的生活轨迹前行。郭沫若老先生有句关于读书的话,原句我记不清了,对我很有影响。他说:把死书读成活书,把活书读成死书;把厚书读成薄书,把薄书读成厚书。
      三则,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应该远比四十岁更积累得多。既要遵守古人的教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必要有我自己的意志:求必知之知,不求之不必知。把人生以后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必须处和必要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对于青年是激励,对于老年是残酷。老年的,当如我的“书山有路他人走,学海无边我自回”。我看给个横批吧——“老有所为”,或者“老有不为”,看自己怎么看了。

                                2009-08-09  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