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七琴六欲的图谋不轨(中篇)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接下来,就将“六欲”思行不于七幅琴图常轨的谋划逐一记写。

当已经确认的七幅图展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最先想到的是:画面给出了什么可以值得我去写的;值此我又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虽然我说过,完全撇开画作本来的用意,但是,能查到资料的还是得看,多少心底有个垫的,即使不就范。这幅图张大千名之《情寄河山》,创作于1946年,其时势背景尽管我不想联系政局,但脑袋里还是又跳出那句:“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根据画面上的侍者抱琴和主人张望,我替他们想象问答:“去哪里?”“为什么去?”和“需要找个有知音懂琴的地方。”  

题出“觅处抚琴”。





到提笔时,情境有因画面的丘草平坦的一面,又有我印象颇深的洞庭君山、衡阳来雁塔平仄的合辙,集合到潇湘的另一面。至于从“家中”到“世上”,当与我的行旅有关,而“西流”的“走廊”,谓的是江湖流域之态势。曰其:

寒花乱世忙,   偷暖掖阳光。

正合君山绿,   偏离雁塔黄。

家中弹古曲,   世上采扶桑。

溯远西流水,   潇湘度走廊。





古画“听琴”题材者甚众,张大千的《松阴听琴图》却有特别之处:一是听琴的人与操琴的人是并排的,二是二人的面部表情皆喜乐。这样,给我提出的问题就有了:其一、所弹所鼓的琴音表述的是什么?其二、听的人看的注重点在哪里以及作何评说?其三、山松在此何事?

题出“视觉琴音”。





曰其:

指法抚何奇,   弹声似子期!

风狂云聚散,   电闪雨分离。

月泊高山走,   船行峡谷随。

松涛弦外涌,   挑拨伯牙悲。

这里,我让看、听的人觉出钟子期演奏的美妙!

其实,无论是《警世通言》里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还是其它因此演绎的故事,都只有钟子期出见俞伯牙的一番琴论,并无钟子期演奏琴曲的本事。现在却的这么写,完全是我的编造。我试图“这样”,来弥补钟子期只会评说而无操作的缺憾。

所谓的“指法抚何奇, 弹声似子期”似乎了史上“分明有”钟子期琴曲的流传,而且有“子期指法”。也于是出现身边这个人的指法“就是当年钟子期的”!

“子期指法”能达到怎么样的境界呢?——我赋以“风狂云聚散, 电闪雨分离。月泊高山走,船行峡谷随”,这是俞伯牙初见钟子期的场景再现。

“松涛弦外涌”仍然是指法中的“挑”和“拨”表现出来的。

“伯牙悲”?有乎?又乎?从二人喜色看,已觉然不再矣。这种能从俞伯牙钟子期悲哀里跳脱出来,是我“发现”了他们的心悦。





张大千三十年代的这幅画本名《松溪云壑图》,乃仿石涛风格之精典。图中无琴,但凭人物的侧耳,我却能感受到一种可能存在的音响。

我想以它来考试自己诗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能力。

所以,让这个人和他的船跟“浔阳江”发生关系。

时间当然已不在夜晚。那就次日吧!

那么,这位作为江州司马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所送之客,他为什么继续在这船上?昨夜的琵琶琴曲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题出“舟头听琴”。





曰其:

江州司马者,   昨夜湿青衫。

座剩琵琶语,   船遗故旧函。

风情栖皓月,   树种抱黄岩。

过境浔阳客,   乌篷对白帆。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