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的难能和可贵
|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中学语文教过《反对党八股》。
课堂上老师讲过“八股的格式”,因为是被否定的,所以我们做学生的,猜都不用猜就肯定不会考试到它的,也所以不明不白不记不背它了。
以致从未见过一篇八股文的,从那时起差不多的这一辈子,只要或听或见“八股文”三个字,都会不知不觉中拒绝它。
我是这样的。
不晓得别的同学和我之前之后不同年代的学生们是不是也这样。
“还是集中找个时间段,搜索几篇八股文看看吧!”我是年过七十了,才有了这个想法的。
后来,还真认认真真阅读了二十四篇明、清中举的。
感觉呢?
一、年青人是不会喜欢的。
二、不喜欢读书的,尤其没有古文阅读基础的人,是不可能赞成以其文体作为仕途科举考试的。
三、连一般规矩约束都不愿接受的人,是一定要反对的。
四、要人不尊孔孟圣贤,而尊己为领袖的,打着革命的旗号立本党言论,反对旧制是必要的。
我是以上四种的前三种都沾了点边的人,所以我的总体感觉就好像看古装戏的舞台表演,对于套路、程式、板眼,腔调,一概抵触而看不进去时,和稍微懂得些道理之际,跟已经成为票友之后,情拒、心领、神会,是各有见解,而且差距甚大的。
以历史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来考察,汉字所在运用范畴表达着的各种形式,无一不有各自的套路,各自的程式,各自的板眼,各自的腔调。
譬如格律诗,尽管发展,有了近体,也仍旧继承了古典已然形成的诗的套路、程式、板眼,腔调,这就是:律绝句数、七五字数、平仄句型、对仗句式、协韵韵部,等等。
很有意思的,值得看看热闹的一种现象是:顶多有少数的人不喜欢背诵或者读很多古诗,却极少甚至几乎罕见有人完全摒弃古诗,倒是因为幼儿时期被迫背过“床前明月光”,长大了,在厕所的门板上,或在工棚的破墙面,也还涂写得了“地上鞋两双”。
绝大多数的人再怎么不喜欢古诗,却偏偏就因为汉字汉语而被潜移默化,被“套”了,并且感觉自己的“是诗”了。
而我是上了套路的,已然是古诗的票友。
所以,对“八股文”能最终以“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为固定格式,期间有多少是受古诗绝句“起、承、转、合”四句格式之影响呢?我是在阅读些篇八股文后,有了发问的。
我甚至有一种感受:自然人对于社会教化所具有的先天性不愿意,进而成为成熟的社会人,自觉地接受并以某种约束作为快感得以享受之时、之过程和之后,感悟必然会从低级上升到高的层次和级别。
完全不要看戏的,和刚进科班练基本功的,跟表演艺术家,是此。
无性别意识的,青春荷尔蒙蓬勃的,恋爱中的,结婚的,七年之痒的,过日子的,维持会的,闹腾的,离婚的,丧偶的,单身的,未婚妈妈的,未婚奶爸的,再婚的,二次甚至三次姻史的,是此。
从律绝句数、七五字数、平仄句型、对仗句式、协韵韵部,等等学写格律诗,能有三五十年练习的,在我这一代人里,不少。可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用力的影响。这是“难能可贵”的第一。
“难能”,在于毕竟这一文体今人多不为;是因为为它的不易:束缚利害,难点就多,讲究严格,难度就大。而内有义容,又都能顺畅通达的,少之又少。
“可贵”,指的是“物以希为贵”咯。
十年《春秋农事》,散笔、杂思,以我现在的心态去看自己“文章”的“作法”,越是往早些年前的看,越感觉对语文老师要求的“首尾呼应”,“凤头、猪肚、豹尾”理解的刻板,以致很轻易就落入俗套。
格律诗么,我则一直在避开标题,让内容来表达题义,达到出其不意的境界,而不是诠释标题。
我自己真的难能,但还是逐首成就,了无痕迹。此乃自知之明于:我明了,为什么反对和为什么继续。
可“贵”,在于贵无常尊。
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