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点击画面即可看到原尺寸清晰图文)
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7/1313.html “重阳节仨老表的登山”所谓的“登山”,登的是书山,即实翻阅了依奇表弟收藏的《汾阳玉湖郭氏族谱》。
回来之后,余兴未尽,将来拍摄的数页谱牒——我外祖父辈的、我母亲辈的、我表兄弟辈的移置电脑文件夹,察见其中人名有误载的,例如“生铭”错成“生明”,“淑卿”错成“淑英”;便生出私下改正的念头。同时兴趣起“汾阳”何至福州,“玉湖”具体所在,“郭氏始祖郭公子仪生平与子裔”等三个问题。
次日初十,午后闲来,开始网上查找答案。
不查藤曼根本不知庞杂;一查,原拟只有三问的,一下子就剪不断理还乱起来:
首先,郭子仪不是山西汾阳人,而是陕西郑县——今之华县人。只是受到封官“汾阳郡王”。莫非因官所在,连原籍都改了不成?
其次,将“汾阳”作为原籍,倘若不因官封,那有没有可能出于以下的因为——
或因为郭子仪终于汾阳?但实际是终于国都长安,时德宗建中二年,公元历的781 年。
或因为其长子郭曜出生在汾阳?即使是此因为,那也只是郭曜的在籍,而不是郭曜的祖籍呀!更不是郭曜的籍贯啊!难道编修族谱的人竟然连“在籍”、“祖籍”、“籍贯”都区分不了?理当不至于。
或因为编修者偏以“汾阳王”为“曜”?这倒大有可能。汾阳有郭氏祠堂,名曰“汾阳堂”,以后郭曜的后裔在各地的祠堂纷纷沿袭。从道理来论,这是比较顺的。但当下尚无可证。
三、五代时期后梁忠懿王王审知出任闽王,其庞大家族同入。郭嵩与王审知的六弟“银青光禄大夫”王想素有交情,亦随其于开平四年,公元历的 910 年,进闽。
传记,郭嵩是郭曜的次子,是郭子仪的孙子,因为他最先入闽,是为郭氏闽支系的先祖。然而,同时一起的还有郭嵩的叔父郭镕,何以不列为先祖?
四、福州郭宅的郭姓,第一人是郭华。有记载郭华“宋初入迁福州玉湖郭宅”,但未见其所在氏族的前上世代。
五、“郭”姓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国”虽数次迁移,仍在春秋时被晋国灭,北虢虢序,始以通音字“廓”的“郭”为姓。史以郭序为“郭公”,以“虢仲”为“郭”姓始祖,谓之“虢叔”。由此,知郭子仪并非“郭”之第一人,何况郭子仪的史年和地位并不如虢叔,不如郭序,不如周武王,那为什么树郭子仪更甚?难道民间故事的传神就可以先后不辨?若因虢国被灭的不吉,那郭子仪不也在朝时屡屡挫折?
六、查不到“玉湖”。山西汾阳没有,福州也没有。为什么?
七、我三十岁还在郭宅居住过,怎么就不晓得有“祠堂”呢?
八、祠堂虽都以祖籍地冠名在先,但各个祠堂一般又有个祠堂名称,福州郭宅的郭氏祠堂名称是“聚笏堂”,出自《因话录》的一个传说:“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所谓“满床笏”事原载《旧唐书· 崔义玄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竟然移植到郭子仪的故事、绘画、戏剧。
如此等等,十三早 7 时,我电话依奇表弟,说:我透夜所查所见,反倒越查越不清明,想今天正好有空,一起再去一趟郭宅,看看祠堂。问,同去否。
依奇答:“可使。”
于是,在自驾车里,我将以上说予依奇表弟,并说:“汝昨在微信问我辈分排序,同是福州郭氏的,步卓村为首的四字是‘文德圣克’,郭宅村的却是‘文克成德’,孰是,到祠堂可请教。”
我之所以乐与依奇表弟交谈,是我感觉他对本族的用心,买《谱》是一,在书内铅笔划线和补充、纠错是二,很肯认真的。
再者,依奇毕竟还有祖厝在郭宅,所以还常要去的,尤其文革以后比我肯定要知道的多。就像他知道的“祠堂曾经做过小学”,而我不知。
在实际处,依奇表弟真也如此。譬如:他先以为祠堂张榜的《族、房、支、系图引》与他已有《汾阳玉湖郭氏族谱》所载的是相同的,但再看祠堂榜上的第一世是“子仪公”,而《族谱》里的第一世是“华公”,于是,他说:“按《族谱》,我是第卅五世;祠堂这里的,那我起码四十几世了?”
最是应该与依奇表弟同在的,是他与我亲而不疏,敬而不畏。譬如,我见祠堂祖宗牌位神龛两侧一对楹联,上联“八男”开头,下联对以“七婿”,我说:“郭子仪是七男八女啊,这么重要的,怎么竟然出错!”依奇表弟低头在手机上,把我前面发给他的资料找到:“是八男七女……”
所以,在看人笑话,甚至见死不救的人群里,能有依奇表弟之如此对我,还有什么不足照鉴的!
那么,我的记性怎么就差成连“七”、“八”都弄错了?究竟错的原因,不禁好笑。此留待以后另文。
依景表弟土生土长一辈子在郭宅,却与我有共同点——“白目拗”,不肯就些俗套。此行我和依奇要看祠堂,由他带入,与管事的作个交代,即先回去与妻子料理我们的午饭菜肴。
依景妻叫我们“后天来,九月十五国公生日,祠堂办酒,人多,闹热。”
我们偏偏怕的就是人多。人多了,就看不成我们要看的。
而我们已经看到祠堂内外正忙忙碌碌着张灯结彩。据说,仅祠堂内和前面的空埕,就要摆下一百二三十桌酒筵呢!
再怎么忙,管理祠堂的几位老人家还是很真诚地指引我们看了许多。
最是让我们罕见的是一位“君”字辈的九十龄白发老者。依景和依奇是“可”字辈的,与其老者间隔着五代。也就是说,“君”字辈是“可”字辈的天祖!“可”字辈是“君”字辈的晜孫。晜,读音同“昆”。
是不是太“远”咯啊!
我们还是再到依景家来,豪爽完四菜一汤,车回。
我与依奇思想的那些问题,其中郭子仪山西华县人、郭宅郭氏祠堂曾经充当小学、西周虢叔、满床牙笏,四件已在祠堂见证。
此趟回来后,我再纠结“玉湖”二字。受依奇在祠堂大门前所说“以前的祠堂边都有湖”之启发,我就郭宅最近地面“白湖亭”推测,理当先有“白湖”,再有亭的;无论湖还是亭,都已没于桑田阡陌不再。所谓“玉湖”,即是“白湖”,因用在祠堂,忌讳“白”字,则以“玉”代之,乃“洁白如玉”形容,故地理方志无此地名。
此推测电话说于依奇。
之后的半夜,查见可以佐证的文字:“始祖郭华乃河南太府光州固始之世家也,时五季坏乱避地入闽,以宋太祖建隆年间(960 年)卜筑于都城之南二十余里依而居焉,即今闽县安仁乡官贤里白湖郭宅是也。”
“白湖”,白湖河之简曰,通闽江福州段。
再就是,参观祠堂时,仰面郭氏祖宗牌位神龛之上匾额,已识“富贵寿考”四字,到家后查其出处,知《新唐书》句。我也电话告知给了依奇,说:“合得郭子仪在唐。”
限于电话,未细说——
《说文》曰“考,老也。”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
《禮·曲禮》曰:“死曰考。”
《詩·大雅》曰:“周王壽考。”
《易林》曰:“周旋歩驟,行中規矩。正恩有節,延命壽考。”
《邊讓·章華賦》衆變已盡,羣樂旣考。
我对此的兴趣,或将之纳入日后作业的计划内,一如在返回的车里,说予依奇的:“我只想弄清楚最初的五代,还有从我外祖父以后到你们的五代。别的,没时间去理。就算这样十代,也得很静下心来,浸进去。没有三个月,做不完。”
依奇:“把《族谱》放在你那里吧!”
我说:“与‘十代’有关的,都拍了照片,书就不用了;要不,我出去了,书也不方便带。”
2016-10-15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