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一次现场感言的过后反省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本篇有关】

感谢母校校友会马老师,她特意将录像里的我的感言话音转成以下的文字:

在这里,我还要表达我个人对母校的一点感激之情。周校长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了华师一附中最了不起的学生,最优秀的佼佼者,最崇山峻岭的顶峰。但是我当年在华师一附中却在低谷:1964 年的高中化学 100分的满分,我只考了 2 分;我三门功课不及格。后来,在郎郡诗校长的耐心辅导下,我毕业了。五十年以后,我当了教授;五十年以后,我终于成了研究人员。

我无愧于华师一。

为什么无愧于华师一?

华师一到底给了我什么?

它不仅教给我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我一种人格。

我在华师一高中三年学习过程,两年都是全班最低的、最差的、最不好的学生。但是,化学老师并不因为我 100 分只考了2分就嘲笑我、歧视我,我的同学一直对我是包容的。我们的老师一直是给了我一种人格。

这种人格,维持了我五十年中的三十年教学生涯,也给了我一个做人的机会。

这是我们19643班全体同学要感恩我们母校的。

我也相信,今天来的1961届师兄、师姐们一定会赞同我们1964届三班同学的建议——永远感恩母校。

还有一份礼物,是我个人的,但却是以19643班的名义送给校长。

请校长打开这份东西,看看这是什么?

毕业五十年了,这是我们当年的校徽、学生证、准考证、高中三年级的语文课堂笔记。

这个课堂笔记为什么珍贵呢?因为我的课堂笔记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改过一个字,这是华师一的精神,不是我个人的,这是华师一精神!

(全场掌声!周校长:“非常感动!”)

这是我学习俄文的笔记。

这是我学习俄语的单词练习本。

这个本子是我在课余时间翻译的俄国寓言。每一篇都有俄文的原文和中文的译文,一字不错地写出来。

这就是华师一!

我以华师一为骄傲。

我虽然没有走向世界,但我感觉,华师一培养了我们1964届高三(三)班所有同学的人生。谢谢老师!

作为我们回馈母校的一点心意,我想把这些捐献给母校。

(全场掌声!)

【正文】

众目睽睽之下,在现场被点名所作的发言,虽然已经过去了十一天,却仍然使我检讨不已。校方在报道中写道:“(全场掌声!)”

纵然“周校长收下了老校友赠送母校的礼物后,十分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我们的校友!校友对我们华师一附中的感情,确实让我作为一名校长非常非常感动。这份资料,对华师一附中来说是价值连城的。校友将这些珍藏多年的、在华师一的学习用品赠送给母校,不仅丰富了我校的校史资料,更体现校友与母校间深厚的情谊,我们一定会好好收藏与展示。老校友感恩母校的一言一行将是后来者学习、效仿的榜样,永远激励着学弟、学妹们创新追超,后来居上。再次感谢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

也尽管负责接待我们的校友会马老师觉得:“近几年来,在众多校友给母校的捐赠中,最令人感动的是,19643班赠送母校一份饱含全班同学深情的厚礼。”她很真切地说:“听完校友感言,我深受感动!这是迄今为止,听到的最朴实、最有份量、最震撼人心的校友话语。他揭示了华师一校友感恩母校的根本原因,展现出‘华师一中’这块金字招牌的魅力所在。”

哪怕老同学们也说“你给我们班争了光”,这十天来,我却一直在反省自己的过失。

以我的个性,如果不说出来,噎在心里,那必成心结。

说出我的过失有三:

第一,话语有错。

“五十年以后,我成了研究人员”这里的“五十年以后”,正确的应该是“在五十年里”,否则,就成了退休以后才“当了”和“成了”,虽然我随后试图以说“我五十年中的三十年教学生涯”来弥补,但仍有实际的时间差。

第二,重要的思想有失。

只讲了人格受教、得益、承传的方面,而没有将人格含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里,说明其贯穿在道业之解的、极为重要的功效能量。倘若有这么说到,就不至于成像这样失之偏颇,更何况在座的我们同学中,有许多大学毕业以后几十年从教中学、大学,与华师一同事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以“即席发言,难免不那么周全;失误的事即使名人大家,也有经不起细想的”来原谅,那么,以下的出错,则有背于我的初衷:

我之所以以自己在校时的学习成绩之差,来作以后的“当了”和“成了”的比较,本心是想表达受师恩呵护、同学们包容的人格,其结果是出乎意料的,然而,因为我没有言及自己当过工人、种过田、被下放劳动改造过、以工代干等等的中间过程,一下子就拿高职来反差,客观上推出并应证了“学而优则仕”和“出人头地”。这就把我数十年来一直从善的“作业有别,为职平等”观念,撇而不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平民自己在宣讲自己仍然平民时,反而有违本身的意愿呢?

我反省到:个人终究没能走出这个国度的、社会的、历史的、今尤甚昔的应试教育思想。而在这一思想体系里,社会对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成就被评判和最简单和最直观的见证,就是文凭;最便捷和最易懂的标签,就是“仕”与“农工”的区别。

我的这次感言,标榜了自己一贯反对的榜样。

我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丑娘》,里面的那儿子就嫌过自己的母丑;我看不尽天下不离不弃自己丑子、甚至无良子的母亲。

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工人,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早早下岗了,“卖断了工龄”,这次,我会回华师一吗?

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