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的听叹
|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0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三十多年前,先因教学门生,后为讲座听众,两度拍过《胡笳十八拍》。
当然,在这些之前,自己苦读之,全然会背1297字,还能对蔡琰其人的生平熟到再熟就焦的地步。
当代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按照古乐府曲调唱的其中三拍,凄楚肝肠寸断,委婉让人叹息,迄今无别人可以过之。三十多年前,我学哼哈,绕梁三分钟可以,倒也应了课堂。
三十多年间,《胡笳十八拍》尽管从耳熟能详到渐不多提,但常常在我心境灰蒙的那一刻,其词曲声响会突然电击到我的思绪的神经末梢,以至自个儿情不自禁以其长歌来替代我的短叹。
三十年后,再要复述,再想吟哦,关于《胡笳十八拍》的,我已力不从心。
倘若说,年青时听蔡琰《胡笳十八拍》的悲叹,是受感染了才动的情;又倘若,年轻时一边自嚎代叹,一边再听女声,则是同情混合了的叹听,那么,现在的力不从心则不是因为老年无力,而是心力已不会再随之,更多的是听其叹惋而别有思虑。
就像这7月份《春秋农事》刊头音画,截了《胡笳十八拍》第九拍中的二句,不过是对时光过快的感叹,既非哀哀,也无戚戚,词意平,曲调缓。配的画面也不关蔡琰,而是唐周昉的仕女画《调琴啜茗图》。
我心已静,无所求,无欲望,故不再伤悲,别无哀戚,凡事随缘起始,随缘终灭,阿弥陀佛。
然而,心静并不等同于什么都不再想,所谓的“别有思虑”,则是站在蔡琰的第二任夫君匈奴单于“左贤王”的立场,假想文姬归汉对他的遗,对他们两个儿子的弃,所造成一切的根源。
根源之初始在《后汉书 • 列女传 • 蔡琰传》: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情节之发育:传说的流传,戏曲的演戏,画图的构画。
本事的荫影:学界的争论,就连蔡琰的生卒年也无着、“左贤王”的姓名更不知!
那么,《胡笳十八拍》让我从“根源之初始”到“情节之发育”,再到“本事的荫影”,再听再三叹的,自我简括为——
一、异族之间天然的不融合。
任凭“左贤王”的“宠爱有加”,即使两个儿子都还年少年幼,为妻为母的蔡琰,还是决意离开异族,回归汉家。
二、胡人的厚道。
在魏王曹操向“南匈奴”的“左贤王”说明要文姬归汉一事的当时,“左贤王”的兵力绝不是魏王所能抵挡的,但是,基于心同此情,人同此理,爱之由之,“左贤王”放任了蔡琰,并为之饯行。可见其胸怀。
正是因为“南匈奴”的“左贤王”,才有了其本国呼韩邪单于被曹操收买,导致其民族最终汉化的消失的无言的结局。
三、古代汉族对胡族从骨子里的轻蔑和侮辱
《后汉书》仅“左贤王”三字。而“左贤王”是汉帝给出封号,汉字汉化的官职名称,完全抹杀了其原本民族的语言。
“匈奴”的汉字译,更带有明显的侮辱性字眼“奴”,相对作为自己“主”位的奠高,是将其本是独立的王国,纳入到自己称王称霸的范畴——只要不俯首称臣 必要伺机穷兵黩武。
战争、戍边、扩土、封疆、赐他蕃王,称自皇帝,嫁女和蕃,等等的勾当,藩属国也好、“自治区”也罢的政治,汉族历朝历代都驾轻就熟,玩弄在股掌之间。只是有得必有失,于是有了金、元、清的建立和统治。
汉语言文学的传记,汉人编撰的历史,对于蔡琰的描述完全是一边倒同情性,却连只言片语照顾到“左贤王”心情的都没有。这仍然是汉族骨子里——潜意识里——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斯文,也就是对其它民族惟我独尊的轻蔑和侮辱。
我说这些,不是无稽之谈,只要看到“新疆”地名中的“新”字,只要回忆起在西域藏地亲眼看到民众,我就会听见那里人们的一切,包括叹息在内,一双双无声的却会千言万语的眼睛。绝不似随我年老而退去的那些记忆。
为了听叹《胡笳十八拍》更有理论的支持,这两天里,我集中查找一些关于“民族问题”的严肃文论来阅读。我不得不感叹自己只截选的二句“天无涯兮地无边,人生倏忽兮空云烟”能够表达我的思想——纵然人生空如云烟,大汉族为中心的天朝千秋实在。
2014-06-30
【本篇有关】
2010-07-16 【旧日功课】《胡笳十八拍》今译
2012-05-14 康乃馨前的黄花菜
2014-07-01 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