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问题的提出和答案的比照

   发布日期:2012年07月0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张鸣教授的博客,是我收藏的不多的值得学习的学者文化随笔之一。
      前两天,看张教授博客的文章《提不出问题的人们》,里面将他多次讲座之后,在互动时间里,屡屡未见有提问的听众,语结之为“提不出问题的人们”,又言归其因有三:
      一、标准答案模式下的教育,学生既不需要怀疑什么,更没有必要质疑。
      二、教学大纲所列教科书的内容就是真理,这个他们只能这样做,教育体制强迫老师必须无条件相信教材,老师更自信真理在握,日久之后,学生的问题没有了。
      三、一旦有老师因感觉不对,想要变革教学方式,就立刻会遭到家长们严厉的打击,甚至被告状,所以学生的家长也成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凶。
      由此,既勾陈记忆于我,又引发了我于今于此的思考。
      张教授著作等身,在思想界、教育界影响甚广。我也教过书,也开过讲座;也以互动,被提问,被刺激而倍有收获,虽然,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我都不可与张教授同日而语,但对他的这篇短文,不得不提出问题。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现场没有提出问题的听众(包括听课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的人们”吗?
      倘若此逻辑成立,那么,是不是现场没有说话的听众(包括听课学生),就是“说不出话的人们”?
      我以为,对这些人们,言之为“不提问的人们”、“不想提问的人们”或“没有提问的人们”,才是得当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被 归咎的“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家长背景”,真的就是有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吗?
      倘若此原因成立,那么,为什么离开这一国情环境的中国留学生,在其它国家即刻就能向教师、向社会、向政党,甚至向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又为什么包括学生在内的一般民众,在私下不但敢于提出许多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政治的、民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各样问题,并讨论、争议、辩论呢?
      我以为,“不提问的人们”是因为:“提了有什么用”,“回答无非是那一套,不说我们也知道”,“既然没用,我干脆就不提。”
      “不想提问的人们”有可能比上一类更多一层顾忌:“不要图一时嘴巴痛快”,“不要出风头”,“不要没事找事”,“不要被暗暗记下名字,危及现在和前途”,等等。
      “没有提问的人们”,又可能兼备上两类,这类人们既有可能在坐等别人的发言,也有可能真的没有问题,当然也有因水平问题怕提的不当被人耻笑的,甚至还有根本就没听台上所讲的。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张教授不是我这没名堂、不入等的教书匠,而是交际与见识相当高层次和名流聚众的哲学家,对问题的提出,如何连常识性逻辑都站不住脚?怎么谈到原因,也不过人云亦云,隔靴搔痒?这又是什么原因?
      就问题的提出,我已经说了我的以为,简而言之是“不见提问人”。
      对于归因,我这里提出的首要一点,就是“语境缺失”。
      如果一定要追问我:“语境为什么会缺失?”
      我不得不说:“在不知《宪法》,不守《宪法》,“维稳压倒一切”的情况下,话语权被压倒了,不见提问人是局面稳定的表象。”
      如果还要究竟:“那怎么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呢?”
      我很明了地反问:“鲁迅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对于自1957年以来,近二十年来,愈发奄奄一息的国民正义性和勇敢性来说,何来爆发之力?”
      还不得不强调一点:“这已经不是执政党的问题,而是被执政党利用的全体民族的贪生怕死和人人为己的民族性为所欲为于权贵利益集团的要害。”
      又有必要补充一句:“张教授也在此中,我亦在此中,仅讲堂现象的提出问题,张教授不如我,而他所说原因,更差我的甚多。”
 
                                                        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