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读者》
|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10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一株树栽种了三十年,枝繁叶茂,《读者》杂志如是。
《读者》有几种版别,我知之不切。买了,阅读然后收藏着的,有1981年的合订本、1982年全年合订本,以后的月刊,再以后的半月刊;更以后分支出来的乡土人文版、原创版。
《读者》1981年创刊。
三十年来,我漏缺了1983年的第一、2000年的第四、2003年的第八、2005年的第一、第四和第五期。虽然少了的仅此六期,在总数超过600的大量中,不及百分之一,对内容并无任何影响,对阅读也可不在乎,但就有始有终完整来说,倘若找不到弥补的,毕竟遗憾。
600多期还没包括原创版的。
原创版,类似青年文学杂志,我只买到第六期,就不买了。
乡土人文版的,都还齐。
《读者》,一开始二三年叫《读者文摘》,中外各篇名副其实,后来因为被美国老牌杂志《读者文摘》指为同名,不得不更改。怎么改,改成什么,还公开征求过大众的智慧,末了删繁就简地砍去一半。留前去后。我觉得过程挺不错的。,第一次知道这世界还有名字必须注册,而且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再就是可以给人先有《读者》后才有文摘,谁是谁的爹啊,这逻辑感潜在着的。我当年特别爱国主义——现在有也还有——,感到还是俺们中国人聪明,你说我学你,现在,瞧,我学你的吗?切,当了你老子你才不吭声啊!后来理解,“聪明”有个近义词,“狡黠”。二是,这家杂志社尊重读者,又不缺乏公关技巧,还是一次不花钱的大广告。然而,我也联想到地龙斩断一半以后还能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是一条地龙。再就是,一株树拦腰锯掉后生长出来的,下面的还会再长,还会分枝分杈,譬如紫薇。
改名后,《读者》依然文摘。三十年间,尽管天也覆地亦翻,物非了,人是非难,作为杂志,它却一直博文众采,中外古今,兼收并蓄,保着自己的风格,持有自家的气质,甚至连版面也没做大的调整,内容与时俱进开放着。最近看威廉王子和凯蒂的婚礼,怎么就感觉这《读者》就跟王室似的,自身阳春白雪,偏合着下里巴人,两方面的曲子和得成了举世瞩目。
在异国他乡,我最惦记着要买要看要收藏的中文杂志,就是《读者》。后来的乡土人文版,更是游子旅客的伴侣。
《读者》乡土人文版的前生是乡村版。从里到外看,意图是要普及到广大的农村去的。可能是策划者有三个想当然:以为农村人要看关于农村的事情,以为农村的文化人大部分还会留在农村,以为农村即使没有城市那样的报刊亭也还有邮政投递。岂知三个想不到,结果市场打不开,改版成了乡土人文版。这一“乡村”改“乡土”,加“人文”,头这么一转,哎哟哟——把个城里白领的、知识的,分子的,怀乡的、恋旧的、好游的,引到一家又一家的土菜馆里,内中的庭院呀,顶上的玻璃罩,既透着阳光月光的,又隔离了市井的喧嚣和浮尘,周围还布了些能站的山,会流的水,让我们往有海绵垫的竹椅子上那么一坐,……当然,也还叫大伙进蒙古包、上吊脚楼的,等等,品尝竹桌面上铺了雪白餐巾的上面摆放着晶亮餐碗碟盘上的凉拌地瓜藤、红烧猪尾、酒糟田螺,不但脸面阔了,连印刷的纸张都洋里洋气地土哩吧叽。于是,它的市场定位成功了。
我一餐又一餐的,点菜,吃着,就跟不要钱的一个月掏呀掏钱的。当然,在物价直线上升的万事万物万情之大环境下,《读者》算是够自我克制的。我觉得,每期《读者》四元、乡土人文版五元,在钱不是东西的当下和国务院领导下的发改委保证“物价不过快上涨”的将来,一期又一期的购买,究竟有一句得一智吧,属物有所值。
给个没面子的话,乡土人文版文章的文笔并不怎么入味,而大二十来年的《读者》,近一二年来,所摘的文章,也沽起名人来,再就是迎合了不入流的热闹,颇有日过中天的落势。
面对世情,连英国皇家都不得不改,趋向平民,那么《读者》以王者之风兜几条地龙,也是不得已的。好在《读者》有其最是处,在政治统治下尽可能不沾当局边,成为本国知识分子过去时的现在标志,意义有如英王室更大程度上已是其大不列颠国文化传统的象征。
但是,《读者》的篇章已不是传统的清纯和有韵律了,粗糙让我一期翻翻便了。
明年,我还继续购买《读者》吗?
问这事,顶难答的。继续吧?枝枝叶叶没个意思的。不继续嘛,三十年借荫遮阳的,毕竟是株名树呀!
得,到时候再说吧!
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