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高一历史题外之想
|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2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
(A)〤〧卄
(B) 〣〤〧
(C)〩〢〦
(D)〥〩〨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科试题
初见此题,立即想起都曾经用过这文字的我的父亲和伯父。
伯父开水果店,我幼年时在店里看过水果篓边插有好些这样的字牌。
我的父亲青年时在古董店当学徒,应该是那时期学会了用这种文字记数的。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帮助清理家里杂物时,还拾到过一册写满这样数字的帐簿。
可惜,那时我没问过,要不,眼前这道题应该能做得出来。
现在,我只好用中国的同音汉字和象形,来猜想“〩”是“久”,它是“九”的代表字,而根据“〨”的下半部分是“三”,从而推理上半部分的“、”代表一个巴掌的“五”,上下合成则为“八”,所以答案应该是D。
经搜索此题目相关的网上文章,查证回答D是正确的。
这并不表示我已经认识得了这十个文字。
我害怕这组文字,是因为我算术非常差,就跟不会喝酒的人连看到“酒”字都会醉那样,凡是看到跟数字有关系的,我都晕。
好在这是道历史题。
当了解到这是旧时民间通常的商用数字——“苏州码子”之后,对应着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看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我猛地觉察到其中的规律,脑袋瓜忽然开了窍,甚至联想到为什么农历的“二十”写成“廿”,还有“三十”写成“卅”,不都是在“十”的基础上做了功夫的吗?而“卄”写成“廿”和“〥”代表“五”,都是为了防止被篡改,免得出现类似“5”被改成“8”、“ 卄”变成“卅”的情况。
在这样一组包括“0”的十个数“码”之右下方或下方,标写“百”、“仟”、“万”、“亿”字,多大的数也就可以随意使用这组字,表达得清楚了。
真是不但不麻烦,反而长了件见识。
明白了这点之后,后悔那时把我父亲的那帐簿册子给扔了,要是还保存的话,起码在我们家得是文物,是历史。
听收藏大家说过,文物的存在,就有历史事件的实证,就有历史的人物在历史的事件中活动的故事,所以,保存文物,便是保存历史。
台湾一所中学高一年级老师出这道历史考题,当然是希望将已经成为文物的“商用数字”,用来唤醒青年注重历史,以面向未来。
想想,我们的《历史》,不觉得缺了什么吗?
我们的《历史》,缺了什么,是因为我们多了什么呢?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少,为什么会多?
是编写教材者的缺少“历史”观?还是集体秉承了现在的旨意?
一个声音在飘荡:“谁掌握了今天,谁就掌握了历史。”
201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