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究不得的语词】朋友
|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1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近些年来网络上流行的新语词,虽然来历的时长还不足以称之为典故,但各个都有清楚的出处。不一定好将它们分划归到哪类词性,但凡懂得其来历的,就都能明白其内含的意思,也能随时加以应用。例如,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楼脆脆、鸡的屁、马勒戈壁、钓鱼执法、一枪爆头、经济适用男、内幕帝、回床率、临时性强奸、洗脸死、等等。
然而,有一些在还没网络的时代,甚至老早就有的,我们现在几乎天天在使用,运用得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的,词典上都有注解,从小学一年级《语文》到大学各种政治课本都曾经作过解释,理应知晓清楚的语词,真要拿几个来,问问“你能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恐怕连教语文的老师也禁不起追究。
为什么呢?
“为什么”的原因,我追究过,没个结果。所以,没得写的。
姑且将这类禁不起追究的余存列之若干,陆续发上来。或慢慢地觉悟来着,或顿觉甚至,或经人家点拨教诲而有所领悟。
〖朋友〗
《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开始有道:
“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这是迄今我认为对“朋友” 说明最是清楚的。
朋友的基础是真正相知。
“相知”可以分为知己、知心、知音。
以恩德相结、腹心相照、声气相求三种论,实惠直接的当是“恩德相结者”的知己,无以复加的应是“腹心相照”的知心,透过言语的“声气相求”则是相知。
冯梦龙以朋友间相互之“相”的难易来排前后乎?似乎不是。若是,是知己最难,还是知音最不易?若不是,可反之?
或许不以轻重,而是为了引题,而将知音排在最后,钩出下文。如果真是这样,依我平生体会后静思的感受,实在以为:以交情的深度而论,知心的人最是难得的;以一语甚至多数所言皆能理解的,知音最是容易——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赞”和“顶”;想象中知己最是难得的,因为必要有知音和知心为重要,共同合成。
其实,偏偏知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试想,我们幼小时,我们的父母不正是我们的知己?还不等我们会说话,父母便能准确地知道我们要什么而给什么,“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样不求自来天生就有的知己,却被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中舍弃,刨出一道道的代沟,独立之后的子女,对父母恩,常常在自己欢娱时,将之撂在了角落。只有临危受难,子女才在最受委屈时呼喊“天啦”——那“天”便是父亲,在最受痛苦时哭叫“我的妈呀”——这“妈”不就是母亲?怎么能说知己难得呢?
这还没了,要到真切于心记起,欲报以德时,父母残年垂暮,了了,晚了。
少不知事,而父母知是己出。
老想往事,却知己父母已去。
这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相互的“相”,不是不知己,而是知己有着时间差。
谈了以上这么多,明白了什么是朋友了吗?
未必明白的话,那,再回头来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那开头提到的管鲍之交。
首先,管夷吾和鲍叔牙都是经商做生意的,所谓的得利均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偶尔管夷吾私下多分了红利。鲍叔牙认为这不是他存心贪婪无度,而是因为他贫困需要更多点钱而已。
其次,姑且容我以小人之心这么一想:鲍叔牙的心胸之所以能这么大量,或许,因为那点小钱,本来对他言来就区区小可,既然合伙,计较了,说穿了,散伙了,未必能找到更合适的合伙人,说不定换一个来比他还贪,岂不更坏?再说咯,自己一个人做买卖之所得,一定不如现在这样赚得多。这是一。或许,从“吃幸亏,占大便宜”来看,说不定哪天哪里,这人啦,有了大的出息,还能不一切都回报得回来!
果然,后来管夷吾因为政事被捉拿下了牢房,鲍叔牙不但设法解救了他出来,还荐他为齐国的丞相。
为什么我要用“果然”来接着理论,而不是“岂知”?因为管夷吾的为人处事不出鲍叔牙的所料,知其根本,晓其上下,之前的不计较和理解,好似爱屋及乌了,这才有了举荐,而且举荐的是高高在上的相位啊!
桓公即位齐国的国君后,急需才干之人辅佐,原拟请大夫鲍叔牙出任相的。鲍叔牙却说了管夷吾的许多好话。
管夷吾当上了丞相后,“管鲍之交”美名传世。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自己一个人执政的权利大,还是扶植一个人,让他感恩于己,又共同执政的权利大?
傻瓜也知道从此齐国的利益管鲍可以均沾既得。
起因?
哈哈,这岂不是“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的翻版!而利益却是翻了无穷倍数的呢。
这一来,“爱屋及乌”的假说可以抹去,“惟才是举”的美誉可以休矣。给出一个不好听的“狼狈结党”, 给出一个好听的“共同参政”吧。
警世通言的这篇意义,我今别裁了。
如果是过去,没这样另类的看小说故事,一直以为朋友能做到管鲍之交的份上,该有多好,而今这么一追究,丫地明确了“朋友”过程的交易,本质的互利。于是,不得不重新审视:何由恩德交互,何事推心置腹,何志臭味相投。
多想来个究竟。
会有结论吗?
不会有。
“不会有”,这就是结论——关于“朋友”的和“什么是朋友”的。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