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汪伦的沽名和李白的应景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引子】 〖唐〗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参照】
      插图上方碑之所刻“桃花潭”,落款的“作人”,即已故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吴老作人先生。老人题写于何年,不在话下,重要的是老人原籍正是此地,安徽省泾县,应当清楚“桃花潭”的意思和确实所在的。
      碑上又有“泾县人民政府立”,由此可见可知碑主的权威,更无错误的道理。
      此碑树在溪流边岸。
      从网上查得的图片看,同样的碑还被树在“踏歌古岸”现当代建筑物的右前下方。
      凭我的经验,具体确立这立碑地点和事务经办的,应该是县文化局。
      吴老先生只管应酬之时应运挥毫,哪晓得这树碑的位置并非是潭水之地,而是潭水流出之后的烟波。
      造事的文化人,应该不仅有当地地理环境的考察,还有知识清袁牧《随园诗话》所曰:“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何以而为? 为了商业旅游耳。此是一说。
      另有一说,桃花潭是个渡口的地名。泾县人民政府立的没错。
      孰是?
      孰不是?

【闲话】
      李白家喻户晓,《赠汪伦》脍炙人口,而能说出汪伦一二三的寥寥。
      近些年,倒是在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传播学方面,说法纷纷。时下又有将汪伦说成是“中国历史上无名一辈自我炒作,成功一举成名”的第一人,“为其后世带来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
      依我所知的史料看,汪伦知李白好酒,且好游,于是沽本地之酒,投其所好,邀其来至。不免沽名,但为后世作旅游开发的前世铺垫,此说则有不实。
      今人之所以有此说,应是以现今“论坛”、“笔会”之背后的商业目的,推而导致之。
      我与汪氏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也不是安徽人,没去过泾县,只是觉得因为《赠汪伦》的知名度是我家小孩儿的课文,影响之久世代不绝,影响之大非同一般,应该写点我之所知,以正他们闲时视今,是有必要,所以,成此下文。
      对一件事,一般我们要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空、事情的由来——理由、当者相互的关系——人物、事情的始末——过程、事情的结果——影响,以及因本事而又有别事——延伸,这样六个方面来探讨。

      说《赠汪伦》。
      唐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到755的前后一十五年里,泾川的新建村,有个叫汪伦的,造有一座别业,名“新建汪氏”。所谓别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别墅。
      《太白集》里有李白题诗《过新建汪氏别业》,共两首。原诗书写于壁。
      从诗标题的“过”来看,不象是汪伦有请,而是李白自去某处途经,更因书写于壁,可推测因是别业,此时并无住人,是文人自掏笔墨的即兴。
      既然不是汪伦有请,而是途经,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来了,李白为什么要到泾川来?
      这就又得提到袁枚那一故事了
      袁枚是非常有名的诗人,而且散文《随园诗话》影响很大,所以权威所言不好置疑。例如此说不知何来,却是符合得了李白的好酒和浪漫,好游和应景之个性,成为佳话。然而,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如果——从以下来核对,似乎袁枚之前并无此说的记载。既然此说记载从清之袁枚而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在李白、汪伦所在的时代找见李白、汪伦的证物,岂不比故事求实?
      查《全唐诗》,李白有《泾川送族弟錞》:

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
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
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
蓬山振雄笔,绣服挥清词。江湖发秀色,草木含荣滋。
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愧无海峤作,敢阙河梁诗。
见尔复几朝,俄然告将离。中流漾彩鹢,列岸丛金羁。
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
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李白是因为族弟李錞在此,为了送他而前来?
      如果是,那么《过新建汪氏别业》在时令的描写上应当也在“秋深”。

      《过新建汪氏别业其一》: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搥炮列珍馐。
扫雪待归月,开池涨寒流。酒酣挹爽气,为乐不知秋。

      《过新建汪氏别业其二》: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池馆,凿石营池台。
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支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遇醉金垒。我行直木落,月落青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两首同是《过新建汪氏别业》,“其一”在“为乐不知秋”的“秋”,而“其二”则在“大火五月中”的“五月”。 
      写“其一”应该就在《泾川送族弟錞》的同期,而写“其二”是又来。
      有何依据?
      读“其一”,“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我来感意气,搥炮列珍馐”,象是初次与汪伦见面,来到汪氏别业,在别业受到盛情款待。
      一位名人骚客大家,再怎么浪漫,也不会一点脸面也不讲的不请自来,至少得有来邀请者。邀请者与之陌生,怕高攀不上,贸然前去难免唐突,必是找机会请熟人引见。以此推理,汪伦李白的中介应当就是行将离开泾川的李錞。
      李錞怎么向李白介绍汪伦来着?象现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名家诗选》和《全唐诗集注》说的,汪伦是“村民”或者是“农人雅士”?或许。但不如根据实际情况这么说:
      《汪氏宗谱》,新建的汪姓,都源自隋末唐初徽州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因汪华归顺了唐王朝,李世民封其为越王。他有八个儿子,其中两个在初唐时起就在新建村繁衍后代。汪伦是汪华的谪裔,字凤林,豪士也。
      读“其二”,读者会发现原来汪伦“随山起池馆,凿石营池台”,所建的别业,为的是“好贤才”, 以引“四座”“ 酒酣”“歌相催”。是真“豪士”。
      从“其一”的寒秋,到“其二”的夏日,李錞已去数月。一则,李白受已相熟的汪伦邀请,再来;二则,既然上回诗题于壁,何不继之而书?是故,有了“其一”、“ 其二”,也所以都以“过”为名,而不是前回“过”和今次“来”。
      可惜一切早已废墟,无从查证是否是后人编辑时给予的标记。
      古人因交通不便,来去一趟再近也常要宿夜。李錞走后,李白再来,客留之所,当然由汪伦安排。有一说,《过新建汪氏别业》的第二首是李白在汪伦家寓居一段时间后所写。我不知此话当真,尤其是“一段时间”,让我感觉不停止三五日,而是半个月一个月的呢。
      有一说,《过新建汪氏别业》写于唐天宝十一、十二年之间。若肯定,那因此有“其一”与“其二”的季节时序是对的。


      从新建村到桃花潭渡口,据说有大几十里地。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忽”是出乎预想。李白如果是汪伦那里出发的,那必然有告别的,汪伦要送就送,何必过后再“忽”地追来?依我想,客住他家,临走不告而别,李白对汪伦说不过去,也不合礼节。只有一种情况才有可能汪伦“忽”至,那就是:李白告辞过汪伦之后,又到另一亲友那里游玩了数日,汪伦听旁人说今日李白要从桃花潭乘舟而行,急急地赶来送行。
      这样,李白应景就情《赠汪伦》以答谢之。
      我们无论如何有个疑问,李白是干什么的啊?他到底住在哪啊?靠什么过日子啊?
      这就不得不看李白的年谱了。
      一看,还真可以说,李白的才情养活了他的潇洒。要不是他的才情,用今天的话说,他还真是个大混混。到本篇说的唐天宝十一、十二年,即公元的752年、753年,公元701年生的他已年过半百。自24岁从蜀之匡山出,到这时已游历或住过的就有成都、峨眉山,渝州、荆门山、江陵、洞庭、庐山、金陵、扬州、汝州、安陆、陈州、寿山、江夏、长安、邢州、坊州、开封、宋城、篙山、洛阳、南阳、随州、太原、襄阳、陈州、楚州、安宜、吴地、当涂、巴陵、东鲁、祖徕山、泰山、南陵、梁宋、安陵、济南、任城、于郡、金乡、单父、鲁郡、越中、会稽、天台山、霍山、庐江。沿途娶妻又别,到此已是第四任。仍然四方流浪,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他有官职的,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才气为玄宗所赏识,供奉翰林,在京三年。
      三年后,自弃官职而去,继续他那飘荡日子。
      《泾川送族弟錞》、《过新建汪氏别业其二》、《赠汪伦》就是在他继续这么飘荡的日子里的所作。
      想想,这李白遗风今大有人在,最是者不是诗人,而是退位的领袖、名流、讲座的、墨客,等等,再就是无不陪的小姐。

      还有一点要提出来说一说的,据《泾县县志》载:“汪伦是汪华的谪裔,字凤林,曾任泾县令,卸任后居桃花潭畔。”
      既有这么个写着,那不禁要问:是不是因为汪伦是泾县令,李白才有此关系呢?
      旁证一:经查阅,《清嘉庆宁国府志》,唐时,泾县县令并无汪伦姓名记载。
      按封建社会官吏的避亲制度,汪伦即使有当过县令,也是不能在本县就任的。
      所以,《泾县县志》所以载尚存疑点。
      泾川,安徽省南部。历史悠久,商安定县,秦雍州,北魏泾州,唐至德元年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明洪武三年再改称泾州,民国改州为县,沿用至今。
      旁证二:按常规,对有官职的朋友一般以职务尊,今人如古人,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称陵阳窦子明为“主簿“,《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称泾川东亭郑谔为“少府”,而对平民朋友年长者可称“公”,平辈者称兄道弟,而比自己年纪小些的直呼其名,李白《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是为黄山农人朋友胡晖写的,《赠汪伦》就是汪伦。
                                          
                                                           2010-06-24
      (本篇图片都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