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明镜里的阴影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0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在桥边买了盗版的《新发现的周恩来》和《独立记者》。
      《新发现的周恩来》上、下二册35元,《独立记者》15。原版出自明镜出版社。
      回来看网上书店也已上架。

      明镜出版社出的书,总能引起“正派”方面的反对或反感和好奇的人兴趣。有点像不同的人看哈哈镜,“正派”方面的政要领袖觉得被歪曲,而好奇的人分成两类——有些人自己站在侧面,看那些被镜子照到的人模样,好笑,还有些人自己也站在侧面,既看镜子里面的那些人模样,同时又看站在镜子前的那些本是歪的,希望以此方法验名正身,不怎么好笑。
      作为世道的旅人,历史的看客,当场围观的百姓,我购买和阅读它们,有点儿象好奇类的后者。

      《新发现的周恩来》封面不应该用周的签名——周怎么可能为它签自己的姓名!
      采用周的照片底片和印相,黑白颠倒,阴阳反映,又在上、下二册做了上下的调位,这蛮有意思的。
      明镜出版的影像,封面人物在明镜里,不光有向阳的,也有阴影。

      从书的目录来看,全部1118页,集中在“文革”,从初始至将末。
      这一时期,我从20岁走到30。
      目录所列的事件,对于我这年龄段的人来说,既不能不谓知道,又不能不谓不知道;既不能不谓清楚,又不能不谓不清楚。
      人连自己经过的路程,所遭遇的风雨,一概怎么稀哩糊涂,是是而非,岂不枉费了十年!
      这样,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何况,这是我迄今能阅读到的第一部有关周背阴的集中著述。
      先前,零星的看过几篇帖子,最有意义的莫过于08年看的“在中共中央的档案馆里,有一份标号为‘19660523’的会议纪录”,此份文献记录了1966年5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23日的会议,对朱德的严历批判”。
      看后我写了篇《俯瞰与拾荒》,其中写道:“周恩来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其人格的魅力和领袖的风范长期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接着:“我在三十年前就说过‘总有一天人民将看到真正的文革的周恩来,并另做评判。’”还说:“所幸,连这篇记录在内,我已不是第三五次看到关于周恩来在政治场合的真实。然而,三五一十,十五二十的板块,远不能拼图出周恩来。在搜集和收集文化大革命中国高层政治人物的历史表现和表演的拼图板块之过程中,我已经感觉到最难的不是毛泽东,也不是林彪,也不是江青,也不是朱德,也不是陈毅等等等等,他们的真实有许多已经显山显水水落石出,而最难得的是周恩来。”(2008年12月6日  http://www.cqns1946.com/news/lcsg/2008/12/0812410387303DCI2ADJ0H981B293G.html )
      现在这部“新发现”究竟有多少是新发现,姑且有待阅读了才能判断,但无论哈哈镜怎么样的变形,终究色彩是变的。然而,人物的黑色或灰色,问题则又在于:这色是周本身的色,还是明镜自己的色?这也有待阅读了才能知晓。
      判断和知晓的依据来自三方面:一,现在看的与先前看过的对照;二,所有看过的与将来陆续开放的档案、新披露的研究者的发现对照;三,个人积累的认知,包括常理与逻辑的推论。
      我肯定:周这位历史人物,将随其政党的政治地位和状态的变化,或无多新的“发现”,或相反。
      到与之同过时代(不仅仅是与之同一时代)的人老去所剩无几,无需明镜,周全可以。


      此书二作者,虽有付梓简介,单凭直觉,我想当然其受到的豢养。也正因为这点,我怀疑同是复姓的“清扬”“龙门”。
      明镜出版的这类书,作者少有敢于标榜真实姓名的。要嘛恐怕后患危及,要嘛言论哈哈。


      当然,也还是有以真实姓名出版的,《独立记者》就署名着“戴晴”。
      因为戴晴在1989年太出名了,后来知道她与叶剑英的关系,所以,一见到是她的书著,我就想起那时间的天安门广场。想到她还在国内,而另些早已逃去在法国、美国。
      她后来怎么样?她现今如何重新评论那场“风波”?她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于,要告诉大众的?还有,她现在的处境,是不是可以作为与之同类型还在国内人的代表?
      这是我想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欲知的。
      果然,122页起的《也谈春夏之交》到291页结的《也说<六四真相>》,,共169个页面是关于那场的,占全书352页的接近一半。
      之前,二十多年来,没有见到过那场地亲历者的作文,更没有呼风唤雨人物当场之后在国内发表的言论。现在,在我看来这是首先。
      读之,不是为了去回忆,而是我想知道这些人还在想什么,还能怎么样,随着岁月老化的骨头,有没有变节或因为缺钙和不再包裹有血肉而骨质疏松了?

      多么有意思,读过她的简介——或网页百科的查询所罗列,或书商包装必不可少但经本人同意的所鼓惑——看这么一位女士在阴影背景前的笑靥,不也面对着“明镜”?

                                                                                 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