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痒痒
|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几乎从春末开始到酷暑肆虐的湿疹,剧烈的骚痒几乎在百多日里蹂躏得我体无完肤,吃药打针无济到濒临发疯。
听说,中国古代有一种行刑的方法是将死犯像耶稣式地捆绑在十字架上,仅将其一双足底涂上糖水,引来蚂蚁爬行舔食其间,痒痒致死。
由此足见,我的遭受湿疹骚痒实不乏临死状态。
我有宁死不屈的意志和滚水烫死猪式每日三洗,坚持行尸走肉于门前屋后的自我,入秋后竟全不痒痒了,好得就像没过先前然。
有句话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想那痒痒的历史,有刚才说的欲死想生,生不如死悲惨,也还是有些些的快乐。例如,找了关于痒痒的诗文来解痒,时有噗嗤的。
那时,我手头常乱放几册杂卷在读。
那一夜,月在中天,翻到王炎的《病中即事三首》,觉得我今之状态颇似千年前的他:
附火肤革燥,远火寒惨惨。
坐卧置汤婆,稍觉两足暖。
抓搔不停手,苛痒殊未减。
饮食固多忌,所幸能强饭。
客至不出迎,予非敢疏懒。
想那唐朝的人,如此这般,觉得“今日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大可写成“今日不见古人痒,今痒曾经痒古人。”
一笑。
杨万里(1127-1206)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进士,做官还有品位,诗词则皆有盛名,著有的《诚斋集》里有一首《之官江左舟中梳头》:
耐痒呼僮理乱丝,一梳一快胜千篦。
是中妙处无人会,合眼垂头到睡时。
这杨万里毕竟官至秘书监,有人伺候,头痒梳头直到睡去,如果不是虱子,应该是可以用皂角热水洗之的,要是有现在的去头皮屑的洗发液,那肯定很是舒舒服服呢。
二笑。
北宋李觏(1009~1059),字泰伯,在仁宗时代的1049年,经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他的《直讲李先生文集》中有《方平》一首,这么写:
五百馀年别恨多,东征重得见青娥。
擗麟始擬穷欢乐,不奈闲人背痒何。
我在想,李觏用什么挠背的痒痒?那时的人应该有痒痒挠那样的不求人吧,也不知他有没有教他儿子现代童谣:
小蚯蚓,挠痒痒,
挠得土地软绵绵,
挠得苗儿快快长。
如果有,说不定他儿子在他睡着时,在他背上放几条蚯蚓哦。
三笑。
陈藻,宋时闽人,福清籍,他的《九峰过重阳》:
登高却是今最高,九峰寺上诵庄骚。
茶话恰宜汤饼素,满身风痒怕村醪。
看来,他的痒因为风疹,按中医讲是阴阳失调引起的,郎中交代过应注意饮食要点的。如果换在现代的当今,西医则叫姓陈名藻的人,去做血液检查,然后根据是否有医保或者衣著、年纪等等,开出药剂针剂或者住院观察,费用合计在百千之间。问“医生,我这是什么病啊?”“应该是风疹病毒引起的,但是,还不好确定,还得继续观察。你到时间再来医院找我看就知道了。”怪不得门口的标语是“医院就是患者的家”“病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四笑。
我还翻过这么一则清朝的故事。
有位私塾先生课童时,见一学生不断用手满身上下挠痒。叫起,出上联令其对:
“痒痒挠挠,挠挠痒痒;不痒不挠,不挠不痒;越痒越挠,越挠越痒。”
那小子突然停止动作,冒出一句: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先生本意戏谑,岂料反嘲,但想才智,禁不住哑然失笑,免不得一番夸奖。
此患了疥疮的小子,乃日后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李调元(1734~1802),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德阳人。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充军伊犁。后,念其母老须尽孝而得释归。晚年潜心著述,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剧话》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
这很智慧,没什么好笑的。
笑也得笑得舒畅。
我不痒痒了,人就舒畅,今儿个日子多少有点闲。
俗话说,“人一闲,痒就来。”
去!
不许再痒。
我继续忙了。
200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