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眼睁睁让孩子走了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1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八千里路云和月
祝你平安
祝你平安
八千里路云和月
      祝你平安
祝你平安
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根据歌曲改编)
 
     
 
      美国的可口可乐要用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的价格,收购中国的汇源。这个价码是汇源现市值的三倍。
      汇源愿意出售。 
      社会为之一震之后,首先做出强烈反应的是不在行的人们。人们通过多家门户网站的调查投票,表示“反对”看法的,占了合计的数十万人次的80%以上。
      有一些人以汇源果汁的销售价格不升反降,生产果汁的原材料蔬果农产品大幅涨价,人力成本提高,利润越来越薄的可见的市场现象,作为推测汇源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了大的压力,局部时段、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亏损之依据。
      汇源的董事长朱新礼作了反驳:“汇源上市以后,我们没有太多的风险,我们有足够的现金,有几十亿的现金在账上,你说有困难吗。”他解释道:“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汇源确实很多产品在降价20%促销,但是汇源原来的毛利率在40%-50%,拥有足够的降价空间,降价促销同样也只是一个商业行为。”
      有一些人就认一个理,“汇源”是民族的品牌,出卖“汇源”就是出卖民族的利益。
      朱新礼说:“很多人一手拿着可乐,一边在骂汇源卖给了可乐,这个合适吗,好多事别走极端,你既然开放了,你别太狭隘地去说民族品牌。”
      朱新礼还就他的经管之道说了“品牌无国界”和“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的话,更激起国内各方面的轩然大波。
      关于可口可乐与汇源的买卖,依我看,并无涉及违反商业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哪个条款。因此,旁人也就无法可依来判说汇源的不是,而所有的“反对”,对于汇源而言,则如隔着玻璃,向其喷涂“保护民族利益的”的感情色彩。
      此事还在继续,是否会以“反垄断法”,以“外国企业并购”“有可能造成垄断”不能通过国家准许,人们拭目以待的此间,大可继续“反对”、“支持”、“无所谓”或“不知道”。
外行看热闹,起哄得很。内行看门道,这门道总有曲折。
      查阅、整理资料后,我觉得朱新礼的“儿子”养得在门道,“猪卖”得老手老道。
      朱新礼有过三卖二收汇源的经历。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2000年,发展中遇资金困难,德隆集团2001年出资5.1亿元现金取得北京汇源51%控股权,而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此时汇源身价是10亿元。
      朱新礼借助德隆的资金, 完成了一期、二期合计约20亿投资额,迅速壮大了汇源。
      2003年,德隆陷入资金链危机。朱新礼筹得7亿元,回购了德隆所持的51%股权。汇源重新收归朱新礼。
      朱新礼用大部分的钱偿还回购所借资金之后,恰遇国内“非典”和国际市场形势不理想,为解汇源困境,他第二次“卖股权换钱”,2005年3月,统一以约2.5亿元,持得合资公司5%股权,进入汇源。此时,汇源的身价已暴涨至50亿元。
      朱新礼觉得汇源与统一的合作,未能达到其预期的“通过与统一的整合,调整汇源的产品结构和渠道,并且在市场推广、品牌策略、国际化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因受制于台湾当局“投资限额”的约束,统一未如双方协议所约定的展开更大规模的股权合作,不得不退出。朱新礼二次收归汇源。
      2006年7月,联手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的达能,以2.2亿美元收购了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22.18%。
      现在,面对可口可乐,朱新礼正在进行的是第四次“卖猪”。这“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的意思就是:朱新礼四卖汇源,使汇源增值1800%。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和理解的被人称为“养儿卖猪”的朱新礼经商之门道。
      朱新礼早先不是用“养儿”来比喻的,也没有“卖猪”的说法。早先,他把汇源比作待嫁姑娘。他说:“太早出嫁还不够成熟,太晚了年龄又大了,只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合作,对于汇源来说才是最合适的。”
      如果按朱新礼的这个“嫁女”比喻,那这是一女已三嫁二回门,当前是四嫁在望了。
      显然,这个比喻很不贴切。
      “养儿”也好,“卖猪”也好,“嫁女”也好,作为比喻,虽不等同事实,但终究是都给人以有失偏颇的感觉。
      我在思考朱新礼的汇源之后,倒是觉得撇开汇源来谈些我的反观,将此记录于下。
      政要官员名流富豪有多少是亲自“养儿”“嫁女”到外国的?
在世界企业前五百强榜上有的那几个中国企业,为什么全部是国家垄断?究竟谁人在操持这垄断?是民族的品牌,为什么要让民族的人民不断地支付无穷的费用?而民营的企业为什么必须买通政要官员甚至一般公务员,方可行道?
      一代的纳税人究竟享受了本代多少免费的公益?
      为什么中国高校的众多优秀学生未毕业就被国外企业预定?
      为什么真有一技之长者,在国内国外所得境遇差别巨大?
      那些口口声声“为祖国争光”的,“为民族自豪”的,现在国外的有些什么人?在国内的是些什么人?
      三十年改革开放里,我有头十年在国内、省内奔走呼号过爱国主义的经历和见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奖章证书称号者,我自己有去美国学府从事的邀约,有为日、澳、德企业卖力的经历,我始终在国,爱国,无过一丝的后悔。我不富裕,但是,我不遗余力地将孩子送出国。为什么?我不“养儿卖猪”,无由“嫁女”,只是眼睁睁让孩子走了,这才是看透。
 
                        2008-09-13 无所谓于汇源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