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本篇是我与阿吾阿广谈话的准备稿)
过些天,你们就都是八年级的学生了。
小学读了六年,中学读了一年。对于学习的目的,你们能够说出来的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报答父母的恩情。要达到这两方面目的的任何一方面或者二者并行不悖,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努力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正确的知识掌握得越多,科学、灵活、适当、有效运用得越多,那么,目的也就可能越多、越大、越好。
为什么我在“知识”的前面限定一个词“正确”?为什么我将“科学、灵活、适当、有效”的运用,和“越多、越大、越好”的“目的”对应起来,而且我还只是说这目的是“可能”的呢?请你们自己去理解,去讨论。
一个人的出生,和其他的动物一样,是自然的动物,科学称之为“自然人”。自然人,在人类社会里,通过家庭的教养、学校的教育、宗教的教化、世象的感染、各种文化的熏陶,无论受这些方面影响的时间多少,影响大小,影响深浅,只要这个人是智力健全的,是在社会的人群里生活的,那么,这个人就一定逐渐成为独立的、有能力在社会生活的人,科学称之为“社会人”。
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说中学学校教育的重要,是因为这个环节承前面一环是最基础的识字造句和算数的环节,又为以后的有一定专业理论和相当技术的高等院校学习或社会就业环节做准备。中学学校教育这个环节的就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人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正确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校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掌握作为社会人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正确的知识,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能力生活在社会,去高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中学知识学好了,对自己做个社会人是必要的。
九年义务教育的各个科目和课程的设置、策划和进度的安排,都是基于实现这个目的而建构的。教师的教学,是让这个建构运作起来,相互关联起来。你们学生通过教师的诱导和示范,在这个建构里面活动,来了解知识和知识的关联,掌握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应用。
因此,你们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最为必要的。
教师教学的业绩,学生学习的学绩,一般检查测评的方式是考试。这是最直接的、最传统的、最普遍的、最直观的、最快速的方式。以规范的百分制评分为例,通过学生的得分,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应考题范围知识知晓的多少、程度,是偏颇、欠缺,还是全面。通过学生的各门的得分,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应知应会知识的把握,也可以分析得出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影响和作用的积极还是被动。
所以,我认为一个学生的学绩势必影响到这个学生将来要做个社会人的难易、顺逆。
那么,你们也许,或者一定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很有成就的大人们,他们过去读书不多,甚至没上过什么学校,或者,有许多人成绩很不好。你们也可以说,“你的博客里说过,你在高中时数学、物理、化学都很不好,而且你的化学100分才考了2分。那你后来不是成了教授?你的成就,不是也比你的那些上过大学的许多同学更大吗?”
是的。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和许多在校学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们常常提出的类似的问题一样,说的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你们不久将要看到的残奥会,人们同样会赞叹参赛运动员的成绩和奖牌的获得。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之所以分别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就是同样的比赛项目,残奥会的运动员第一名的成绩也许连奥运会资格赛排名最后运动员的都不如,又比如残奥会的球类运动员必须借助轮椅,而不像奥运会运动员的徒手徒脚。
当然,你们又会说:但是,残奥会的运动员有的就比日常生活中非运动员的人,成绩更好哦。
是的。这样的优秀的运动员,在世人中占多少的比例呢?在残疾人的弱势群体中,又有多少呢?我们不应该拿典型来说明一般,不能把麒毛凤角作为普遍现象。
所以,我们做比较,是就一般人的一般的情况比较。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差良优,可以和同班级、同年段的同学比;应该和不同学校的同年段的同学比;甚至可以与所在地不同的学校同年段的同学比。以单科或总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进行比较。
去年,你们将升入中学前,我说过,看起来你们的考试成绩很好,很优秀,都是90几100分,但是和别的学校比较,考试的范围一样吗?试题的难易一样吗?试卷的式样一样吗?同样得了98分,福州小柳小学的和福州实验小学的一样吗?南平的和福州的一样吗? 南平的福州的和上海的北京的一样吗?
有了这样的比较,才不至于自以为是,不是坐井观天,不会夜郎自大,也就有可能知不足而弥补,知耻而后勇。
是的,我高中时的数理化的成绩很不好,尤其是化学,因为我对应知应会的知识不懂,日积月累,我就丧失了对它们的兴趣,后来感觉害怕,再后来讨厌,最后彻底干脆放弃不学。这是我人生中很不应该,也很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说“不应该”,是因为我不仅放弃了知识,而且我放弃了我的父母为了我能够学习得好,好好学习,而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的爱心和期望。说“很失败”,是因为我当时连努力也没有,更不用说刻苦。认识这两点是我已经成为社会人以后,自己也为人父之后。
将自己的失败和不应该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不会像我那样。
那么,为什么我在后来还能在社会人中间有所得,犹如你们说的有“成就”呢?
撇除我后来的他人休息我还在苦读,他人去玩我还在苦读,他人找不到书读我一纸半册也读之外,中学阶段老师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了我后来自学时的学习方法。
要知道,我初中是在武汉大学附中,高中是华中师院一附中。这两所中学在当时、当地都是特别有名的中学。尤其是“华师一”,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列全国最有名的八所中学之列,现在它还依然赫赫声名全国。
一所学校的优秀与否,很重要的当然是前面我说到的建构,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的丰富,手法的独到,会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学绩,会长久甚至一生影响离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
“华师一”,教过我的老师们对我的深远影响,当年当然不觉得。你们看看我写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就知道了。
我之所以能在社会活动,是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位特别优秀的人教导我,促进我进步。《我师方策》、《牛不牛,得看牛》、《本昊之善》、《文化的冈田》、《福州女人洪巷芳》,是其中的几位。他们是我在校学习后的继续。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复强调“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努力是意志,不是方法。有许多同学从早到晚手不离书,结果学绩并不好,就跟手死命地拽着绳索,但总攀登不上去一样。为什么?方法是问题的关键。老师在这方面有讲,但不是讲得很经常,不是将一个科目的很具有的方法作触类旁通地来讲。
这就是,我为什么还要来讲在校学习的方法和有什么方法了。
首先,我们有必要将中学学习的内容做一下“应用性的”和“理论性的”分类。
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的是将来作为社会人必要的常识。例如《物理》的电路、杠杆原理、作用力于反作用力、声光的速度、滑轮、支点与力臂长度的关系、自由落体和加速度、功率与耗能。《代数》中的递增和递减。《化学》中的气体对物质的变色和腐蚀。《地理》的山川河流省市交通。《几何》的形体计算。《语文》、《英语》、《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更是。它们都带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可以直接使用的具体方法。
有的科目和相当的内容,似乎和直接使用的方法没有多大的关系,甚至几乎对大多数的社会人是用不到的。例如《代数》中的开方、函数。
其次,因为有了这样的分类,我们会发现:带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可以直接使用具体方法的,就容易记,好学,可以唤起我们对常见事理的原理认知,继而由学到学好了的人来应用它们。
同时,我们也因而感觉:似乎和直接使用的方法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是理论的,听起来很抽象。不容易记。尤其是定理、定律、语法、公式。
即使像《政治》、《历史》、《地理》这样有一定事件的,有一定具象内容的科目,由于你们没有经历过那里面所说的时期,所以日期、地点、事件等等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抽象”的。
我们因此而注意到学习的难点不在于课堂当时的听课有没有理解,而在于对还没有完全理解的,通过课后学习彻底理解;而在于对已经理解的,给予记忆;在于对已经一时记忆的,加强巩固成为长久不衰减的记忆。
分析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已经注意到学绩好与差的关键除理解之外,最重要的是记忆。
记住一个解方程的例子,就可以解与之相似的习题。
记住一个句型,不仅记住一个单词、一个词组,还可以记住一种语法。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搞“题海战术”,有许多学生下了课就不断地做习题的原因。因为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有效地增强理解、巩固记忆的学习方法。天天练习攀登的人,再怎么笨,也会增大臂力,逐渐提升高度。是吧?
但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例如,加强腿部的动作和力度、踩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增加、增强记忆的学习方法。
下面,就我的经验,说三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中,有一种——发现规律,并且掌握规律。
小学二年级背乘法表真难啊!为什么?不懂得规律。四五年级虽然死记硬背下来,但未必会讲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说不清规律。现在,你们可以轻松地讲出来,倍数的原理,你们知道了公约数的计算方法,你们学习了什么是递增,所以你们是到初中了,才真正懂得了乘法表的规律,用起它来才“连想也不用想”地得心应手。
“的”、“地”、“得”,这三个字经常弄混淆。为什么?不懂得规律。“阿广迅速地做完了数学的作业,完全正确,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的妈妈开玩笑地说:‘阿吾,快快吃吧!冰棒已经冻得发抖了’”这两个句子,其中“的”与前面名词或者代词搭配,表示归属于那个名词或者代词;“地”作用于后面的动词,以壮大动作的程度;“得”,一种本身是动词,与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结构,另一种夹在动词和其他词组之间,起强调作用。记住这两个句型,有利于以后的举一反三,区别这三个字。
学习方法中,将必须死记硬背的改成趣味记忆,是又一种。前人已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歌谣式,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我高中的老师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谱填写了化学反应“歌”:
“可溶碱类钾钠钡钙镁,硝酸盐酸盐类溶于水……”
例如,谐音式法记忆物理电功的公式W=UIt,可用谐音法记作:“大不了,又挨踢”;电流强度公式I=Q/t,可记作:“爱神丘比特”。
关于这样的记忆方法,网络上可以查到许多。
问题是,无论以什么方式来记忆,首先必须理解。
学习方法中,抓住自己认为的难点,是问题迎刃而解,纲举目张的好方法。例如,《语文》的古文。一般的人都觉得古文翻译很难,其中最难的是虚词的意义。
关于虚词和虚词的意义,没有什么便捷的方法。只能是一个一个虚词地去理解、去记。多读古文。
至于古文的翻译,我教过你们,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古文的除地名人名职务外的每一个字找到与之最合适的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词汇,一个个套好。检查这样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意思能不能说得通,顺不顺。如果有前后句的翻译,那检查起来就增加了把握度了。例如《石壕吏》开头几句:
“暮投石壕村,(暮色、投奔、投放、投靠、投影)
有吏夜捉人。(有了、官吏、差吏、夜晚、半夜、夜色、捉拿、捉住、人口、人丁、人员)
老翁逾墙走,(老年、男主人翁、不倒翁、逾越、墙壁、高墙、围墙、奔走、走路)
老妇出看门。”(老年、妇女、主妇、出来、走出、看望、照看、观看、大门、小门、柴门)
最后可以译成:暮色投向石壕村,忽听差吏夜晚捉拿男人的叫喊。老大爷翻越过围墙逃跑,老妇人出到柴门口来应付。
这种翻译的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与现代汉语的词汇掌握的多少有关,也跟融会贯通的转译有关。
你们不妨多试试。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为:
学习的方法是为了学习目的的实现。
现在的学习,是为以后作为适者生存、优者竞胜的社会人掌握最基础的常识。
今天所学不一定都有用,但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逻辑,为我们的人生的思维提供了最为必要的主件。
每学好一门科目,就多一方面做社会人的能力。
有了体能、德能、智能、技能,那么,为己、为人、为社会作为就有了正常的、优秀的,甚至出类拔萃的成就。生活有了乐趣,生机有了休闲,生命有了意义。多好。
以下,你们可以提出问题,我们一起讨论。
200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