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别鬼混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1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年年农历七月,几个不同乡的表亲早几天就陆续会来邀,约定十三,或十四五六七八的某一天,务必要去伊、伊、伊家。那一天,伊的乡全乡各家各户都请外乡、在外的亲戚朋友来“做节”吃酒。无论各乡排日有前有后,但都在七月的中旬靠上半段的那几天,福州方言说之为“做半段”。
      外地、外省也普遍有此风俗,绝大多数的人直说“鬼节”,或斯文的曰作“中元节”,一般叫“普渡”。
      今有文章载传:七月十五民间过鬼节,即古代的中元节,又叫盂兰盆会或盂兰盆节,是祭鬼的节日。
      我以为,这样是鬼混了鬼的。
      为正视听,写了以下。
      所谓的中元节,始于道教,根本中国。
      所谓的盂兰盆节,出自佛教,来自西域。
      老子庄子的道,只讲仙风道骨,梅妻鹤子,延年益寿,长生不老。重生命而从无鬼说。
      释迦牟尼的佛,有因果关系,有良缘孽缘,有生死轮回。重死后天堂地狱鬼魂投胎。
      佛教的风盛,吹得梅瓣入泥碾作尘与土,黄鹤一去不复返,中国的道不在道,既将炼丹炉改作烧冥钱燃香烛用,又把仙骨舞剑以驱鬼魂,成了不伦不类的道非道,非常道的道。
      有鬼说,要存在,那就难免不这样地鬼混了。
      经过演化,道教就有了天上玉皇和地下阎王的两大系统,在天堂和地狱说里执政,格局和法令仿效人间政府。
      中元节出现在北魏时期。立秋前后,以新谷和牺牲感谢大地和供奉祖先,行礼仪祭祀。
      岂料,到了唐朝,因为佛教,不得已而为之曰鬼的非常道,在古历“元旦”的基础上,捏造出上、中、下“元”的神鬼体系。这就是《五杂俎》所记载的道经——
      正月十五是“上元”,这天是天官的诞辰,天官喜热闹,所以人们在夜晚点了花灯,天官降临,看到高兴时就赐福予人。这就是“天官赐福”说。
      七月十五是“中元”,是地官赦罪日。阎王在每年古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鬼门重又关闭之前,放出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乘人家以新谷供奉祖先之机,到阳间找寻本族自家,或能重享供祭。因此,七月是“鬼月”。人家有墓穴被盗,或迁徙遥远而不能续供的,为替孤魂野鬼照路招魂,,陆居的会将写有本姓氏的灯笼挂在树上,船民则挑在篙头,称这些为“树灯篙”。
      因为渐行渐远,所以,三年内死的“新鬼”先到家,死过了三年的“老鬼”则后到家,所以,过去中元祭祀得有两次。
      又有《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为死鬼善恶所作超度的好坏,以便再判其罪恶是解脱还是继续捆绑历炼。这显然是穿道袍削发。
      世俗宁可信其有,所以,过去常有请道士日夜诵经的。
      直到七月即将终了的这一夜,民间以“跳钟馗”来驱赶所有的鬼在鬼门关闭之前回到阴间,结束“鬼月”。
      因为溺毙者尸体变态,车祸遇难者尸身分裂,做鬼亦难。这样,就有了十月十五的“下元”,由水官解厄。人们放水灯于溪流,引导水鬼上岸;在路旁烧纸,招零星的野鬼合拢。
      由上叙述,可知道“鬼节”和“中元节.”与道教的非常道的关系。
 
 
      “普渡”是佛教的说法,有个完整的故事。
      古印度有个名叫目连的和尚,虔心修行,得了神通的眼力。
      一日,他眼见到亡母成了饿鬼,混在群鬼中,便急用钵盛饭端给母亲。哪知,那饭一到亡母口中,立即化成火炭,何能下咽。
      目连求佛祖指点。
      佛祖说:“汝母在世自私,无善行,故有此报应。非汝一人之力可救其脱离苦海。汝可在七月十五日当天,备五果百味,供养各地出家之人,集合僧众之力,以救众鬼早日投胎,汝母当然也就脱离苦海。”
      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召集法会普渡亡魂。目连比喻,不能够解救受苦受难的父母的儿女,内心的痛苦就像蝙蝠的倒悬。
      “倒悬”,印度语Ullabana,发音“屋兰玛纳”。后来,这个词汇用汉语翻译,写成汉字“盂兰盆”。
      佛教徒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做的法会叫“盂兰盆会”。
      因为这个故事也是关于鬼的,与道教的“鬼节”混了混,也就有了“盂兰盆节”。
      随着唐朝和尚的东渡,盂兰盆节流传到日本,后来演化成为日本人仅次于新年元旦的盛大节日。很多离乡在外工作的人,公元历8月13日回老家,点燃魂龛的魂火,活着的人迎接祖先,生者与死者在一起团聚生活四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
      因为日本人对于传统承袭得很好,所以他们似乎会比我们更明白事理的来龙去脉。
      我们嘛,一般地只知道去乡下,去吃,到乡下去,吃去。至于,怎么来,怎么去,也简单,有车的自家开车,没车的搭公共汽车,或者走半段。
      是这样的吧?
 
                                        200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