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筛谷(披卷)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场院筛谷(披卷)
 

杯水情怀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去年,林儿二进家门,给我带了个很是新款的茶杯。上半部套有泡茶叶的罐。轻轻一摁小小的气伐杆,泡过的茶水便往杯下流。水茶下上分,干净得清爽。我不习惯饮茶,三两天过后,就将上半部的拿掉,只将其作水杯用。
     但,我是极不敢或送或收人以杯的。如同买时钟送人那样隐语“送终”,自从读《红楼梦》,知“万艳同杯”的“杯”的隐语是“悲”,我就暗自忌讳。
     幸好林儿所送这杯,是钢化玻璃的,我又倍加小心翼翼,盛水清清,晨昏伺候,如心之不离,想必应是“至悲转喜已无悲”的。
     今晨起,如常把杯饮水。突记起昨夜见阿弟在《春秋农事》给我私人的留言,便去进了他所推荐的网页。
     因其留言已写有“机缘”、“佛学”、“因果”、“前世”、“觉悟之法”、“慧根”的字眼,又有“发此帖之意,以您之智慧,若入经书,一定会给阿弟带来帮助”结句,所以,我知此网页必与佛有关的。若在法门者说佛,我是一般不听不看的,但其留言标题是《阿弟看到的金庸访谈》,我就想不妨看看,何况阿弟聪明过人,喜诗文,有经历,我相信他一般是不推荐的。
     金庸老先生今人创作的侠骨柔情是非恩怨的古事小说,是其大思想家的思考,是其大学问家的学问,是其大文学家的文学。金庸老先生的皈依佛门,我早阅读。不为惊奇。
     自读知李叔同突然削发,我便不再为中国的大知识人士皈依佛门而惊诧了。对其中的诸如南怀瑾老先生、金庸老先生的名流,尤其欣赏。
     南老先生“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步入佛门,抱本修行,闭关悟道,悟证真空妙,探寻宇宙人本,是很严肃和认真的。
     所以,我猜想,金老先生的佛缘亦当然如是。
     果然。
http://www.folou.com/thread-22731-1-1.html网页《金庸自述:皈依的心路》的内容无有什么的大不同。
     听其所讲,如水入杯,声响歇,杯水静。便是前因后果了了。
     在2007-03-20所写的《【我与佛缘】走入空门》里,集中记述了青年时、甚至青年之后的年轻时,我有过的想佛、读佛、探佛,几欲出家,而又终看不到丈方清静地,未上岸去,仍独木在海,甘心于苦中觅不苦食。
     现在,现在我这样,看着这杯,饮着这杯水,不比那院墙里买卖的菩萨香烛造就的金身乌烟清吗?
     南老先生的对开襟布衣,金老先生西装革履,想他们亦是心灵的归从与依托于佛吧。所以,我读此篇,所得不在佛。
     我很看重此篇谈话中,金老先生皈依的过程之曲折。因长子自杀而对生命、生死、心灵的“为什么”求解,先研究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虽有汤因比博士长文精湛见解,但不能解答心中大疑问。转到宗教中去求解时,先将高中时精读新旧约全书反复思考,肯定出“基督教的教义不合己想法”,再忽然领悟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金老先生说了这以后:
     “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
  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我从中感觉,金老先生之所以成为大学问家,是因为他对学问的不间断地学问。他的精神和方法,难道不比学佛更有借鉴的意义吗?
     是的,几十年来,有相当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不间断地学问。何以我无有小成呢?
     这是不是阿弟“发此帖”,劝我“入经书”的要义呢?
     阿弟今年初结婚,蜜月旅行去了与佛有关的西南。每有经历的感受,就发照片予我,告知我那里的佛与徒,自己的言语却寥寥,很使我猜想他的什么意思。又有白话诗若干,在网上,以友婉言,我赞美文学的初学。
     阿弟是否也开始考虑将来。如果以亲直批其“诗”,我虽无处下笔,但还可自以为是地教他些许,而这他开始崇尚的“将来”,我是不想说的。因为,我见过几位青年的剃度。
     好像阿锋也说过“将来有一天”。
     阿锋还说他的哥哥也说过“将来老了就出家去。”
     青年人有如此的,老年人也有如此的。信基督教的老李阿姨前不久还推荐我看佛门某大师的影像,说是很有道理的。我拿起那碟片,看了法号,说了两句。一句是“哦,是国内正式出版的,那以后我可以看到的。”另一句是“台湾星云大师的,我也看过。”两句话,我自己知道,说完了,却没尽意。
     我的“那以后”会是他们所说的“将来”吗?
     将来姑且先搁在现在,我学着金老先生做学问的精神,学着思考生命和生死,学着学问学问,学着尽可能使用好文字表达自己思考和学问的心得吧。
     我觉得刚才还有什么要写的,突然怎么地也想不起来。
     案上清水,在我喝了一口后,放下杯时,注意地看它——那杯中水微微晃了晃,忽觉得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自在。                

             2008-07-21

    
     【注】 “无缘大慈”,乃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同体大悲”是说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