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窗前不见龙舟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过去,我们家在亭下山的山顶,通过北向的门窗,径直可以望见相距百米的闽江。端午前,哪怕关公磨刀,天作雨,水洪流,这际节总能见得一阵阵的三三两龙舟,早早晚晚地来去。时而竞相直往东方箭发,时而再悠悠然溯游西上。伴随着“咣哩个咣”、“咚哩个咚”船尾船头的锣鼓铿锵,男人们赤裸裸着雄吼,木浆整齐划一的起落,浪花上下翻飞的溅白,那阵势,那节奏,多少年的赏心悦目后,又多少年的心驰神往。
      今天,忽然觉得这一切,已不再了。
      实际不再多久了?
      1993年,家搬到现在的楼栋就没了?不,头几年,楼下前方二十米的白马内河道上,不还有过独条的龙舟单向经过,不也还有锣鼓的散打?
      哪是从什么年代开始没了呢?或许,东西南北轮番到南北西东建筑工地打桩的噪响,淹没了远方江上的竞渡之声,觉察不到。或许,我自己常常全神贯注于文字,闭合了听聪。
      今天,午休时,迷迷糊糊间,那些久违的熟悉,仿佛着由远前来。倾神凝听,真是有的,鼓点、锣钹、喊声,一下一拨,一下一波。可惜,还没等听清,它们又渐渐消失,不再有了。
      大多时候,我并不指说机械之巨,因为再怎么轰,我不一定都能感觉。只有休息的时间,要睡的时候,听力才自动开启。今天午间的一二分钟,便是因此而得,而知。
      可惜,这窗前的内河,虽然还在,也还有水,但夹岸的榕树早已参天闭日。从楼上是看不见有水的。但是,嗅觉最怕风吹,枝叶一张一摇,水里的异味顿时借机散发。即使人家立马关门扣窗,也得呜呼良久。
      哪还有龙舟来划!

      龙舟最早是屈原。
      龙舟后来是寄托。
      龙舟由来是传统。
      龙舟到底是文化。
      龙舟继而是竞技。
      龙舟现在是热闹。
      存在的逝去,我仅觉得,龙舟是一时的记忆。
      就像今天中午那片刻,飘来的是记忆里远去的声音,飘走的是以后还会再来的回忆。
      我有没有因为听到那一二分钟的动人而动心呢?
      没有。
      心已安,安着静。
      初听的一二响,以为寺院的梵乐。再听那男声,以为和尚们的诵唱。刚刚知道不是,那所有的飘渺如送佛去……
      转念,热闹的竞技,传统的文化,今天已未必还寄托屈原。
 
  
      屈原者,屈大夫,你为什么那样执着楚怀王呢?为他悲哀下那么多的行吟?你究竟忠于的是一位国君?还是爱恋的一国之君?或者只是你理想与之同处的一夫一君?
      屈原的年代,人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国君,而未必是国。国君在,国在。以国君之恋为爱国之情,便是屈原。然而,忠君者多不胜数,何以屈原独领风骚?因为,屈原是诗人,他作的是骚体的诗歌。
      糟糕的是楚怀王不领骚情?不,是文人不会政治的治政。
      对于任何要掌握和操控政权的政治家而言,最最重要的首要是现实!而文人、墨客,都太过富理想,特别是诗人!上自屈原,下到剧作《屈原》的郭沫若,不过是御用。
      郭沫若之所以不会是屈原,是因为他不是屈原。虽然他更多的是借舞台的屈原来说他的话语,但毛泽东,他却不作为恋人。
      《屈原》里的婵娟,是郭沫若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戏剧的需要,更不是屈原要的。
      这样,郭沫若活了下来,他在毛泽东的笔下是“僧是愚氓犹可训”的僧,诵经的而已。

      我在这里想,屈原应该去出家,去做和尚!
      可惜,屈原投江三百四十五年后,佛教才正式由官方传入。时间已从他最后一息的公元前278年,水流到了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楚国的国君怀王,哈哈,座上的已是明帝。
      我雄吼屈原:“魂兮归来!与我同修佛理,愿否?”
      屈原魂来,应声答曰:“我愿,汨罗江旱。”  
      我和他一同期待窗前明月来渡,所幸此时无风。 
     
                                               2011-06-03
 
      本篇插图照片来源:网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