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一隅之寄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2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夏天每天的上午8点到子夜1点半,如果没别的事,差不多有十七个小时,我都在小小的书房里。
      阿广回来,临时加了张小桌和一把椅子,让他在另一台电脑上胡弄。
      主要是为了只开一台空调。
      到夜晚,小子临睡前,再去启动小卧室的空调,过会儿,让他进去睡床。
      尔后,我睡地板。
      中午两个钟头的困觉,铺一张草席,叠两枕头,裹床被子,找本小册子看几行,一分钟内就不醒了人事。
      醒来我问:“爷爷打鼾了吗?”
      “没有。爷爷现在都没打鼾了。”
      书房里,头顶着书橱下层的面板,夹在小桌跟推拉门之间。卧室内,头顶着电视柜橱下层的面板,夹在床铺座跟衣橱的推拉门之间。这样左右都有依有靠的,脚后各有出路空间,让我觉得特别安稳。
      虽说我们家另有大床,但我极的少用,甚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没使用过一回。掀起着,合到两旁的壁橱之间,并排立住。
      我特别爱睡地板,似乎有着动物本能质感,老觉得只有地面才是最实在的。
      知是07年12月后头次来我家的亲友,必不解住所何以仅一小床。每每我要说明床铺在壁并展示之,觉得不错之后。客知老的睡地板,小的睡床铺,有违孝道,又觉大错。于是,我不得不说,即使孩子们不在家,家里就我一个人,我也睡地板。这才让他们相信了我的动物原生态。偶尔,孩子们说要尝试地铺的感觉,我们就换位。其实,过去他们小时候,哪个没有睡过地板的?都睡过,而且一睡好几年的。
      那年月,我还说了几十年前我在乡下的故事。
      在乡下,猪不一定睡土地,也不是都有水泥地睡的。有木头的地方,猪一般睡厚厚的杉木地板。我早先最初看它们睡木地板,心里还觉得奢侈,后来听畜牧兽医专业的朋友说,猪生性喜欢干净,喜欢干燥,夏天之所以要在泥巴浆水里打滚,是因为通过这样来加快肥胖身体的散热,并不是它们故意要找肮脏。大象也这样。
      孩子们听我讲,就跟我听别人讲一样,觉得挺有道理的。
      在农村,我还见过被车撞个快死的大狗,见过不知怎么回事半死不活的小狗。农家人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搬移到阴湿泥土地上躺着。不用一个时辰,那狗儿又会苏醒过来,再一个时辰,就又跟没事儿的走动。问是何道理,老人说,狗属九命不死,靠的是地气,靠的是地力。
      我相信这说法一定是经验之谈,犹如农家人还传说:立春的那一时刻,在任何一块泥巴地里直掏个洞,然后往洞里投放一羽鸡毛,一定能见到那羽毛缓缓地浮起,这就是地气和地力的证明。
      当然,人是不能直接这么着地的,除非遭遇不测。
      所以,我是一定要睡在木地板上的。

      1993年搬到这住所时,已经在房间原本是水泥地面上铺过一层上好的拼木。2007年二次内装修时,又在原有的地板上再铺一层金刚木。尤其是小小书房,更加一层龙骨架,然后再铺板的,所以潮气应该是没有的,而舒适是泰然的。
      有亲友说我是受了日本人睡榻榻米影响。确切的说,是因为在日本睡榻榻米,觉得既腾出了固定床架要占的空间,又让本来就不大的居室显得简单,满好的,加强了幼年的回忆,那时,自己家每到夏天,就是一张草席,一把葵扇的过日子。
      于是,我后来才这么着了。
      现在,连冬天,我也睡地板,只是加了海绵垫和褥子。
      不了解榻榻米的人,以为是什么别具一格的寝具。其实,也就是编织得特别结实的草席,四周用特别结实的布条滚着包边。宽大小差不多一张单人席子,长要长些。一间住室铺上几张。所以,通常日本人的住房单位面积,习惯上不说多少平方米,而说几张榻榻米。
      有位七老八十的来客,听我这么一说,特别赞成。她说啊,过去她也特别爱睡地板,后来,不能再睡。原因是起来时,很不方便。不象年青人一翻身就可以走。自己先得转身,然后曲起一腿,再用手臂撑住旁边高点的椅子什么的家具,才能勉强立起。越来越感觉不行了,越来越麻烦了,尤其是半夜起来要想方便,也得折腾好几分钟,所以,后来,改睡床了。
      实际上,她老人家的话,我今年开始有所体会。也因为这难处,我才找了就近有椅子桌子床的地方。
      我当然也有年青的时候,那时的起居,颇似古代一女子出的绝对句“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寄寓”着的。而今,是自家的屋了,却也还“寄”,寄的是一隅。
      人之生态,变与不变,高级动物与动物,对于世态,不都是客吗?
                                                   
                                   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