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捕鱼(散笔)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清溪捕鱼(散笔)
 

为什么我做人做得很累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1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到这岁数,我偶尔会检讨自己的反面,感觉平生的做人也有努力了,有所得,得不偿失;认真了,都还好,到来是假;满意过,以为长久,到底是空。不但自己累,还累及到周围的许多人。
      做人做到这地步,对于不轻易也不喜欢后悔的我来说,最近还真的有“何必当初”的感叹。再往将来,确实有在不知所措中意欲“马虎”和“得过且过”的想法。
      然而,我又清楚,自己这性情是难得改的。
      过去曾经就性格中的认真和较针儿,找过原因,一是归之于青年时期在中文导师指导下渐渐养成的,二是受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产电影故事片《舞台姐妹》里一句台词“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影响。
      自从前几天,在旧文纸堆里找到1981年的语文知识电视讲座作业册,又见着1964年高三下的语文课堂笔记本,再追寻到1960年初三上学期的俄语生词簿,以及其它十几二十件册簿,深觉其实近乎“天性”。

      1960年12月7日,我收到的一份十四周岁的生日礼物,是一本72开72页的小簿子。于是,我将1958年上初一以来的俄语生词逐个抄写进去。
现今翻阅,所有1040个单词,无一涂改,笔笔清晰。
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

      1964年高三下的语文课堂笔记本,是个50开100页的本子。里面有老师对十三篇课文的讲解。
与初中时的所写一样,无一涂改,笔笔清晰。
也没有人要求我做到这么个程度。

      1981年,三十五周岁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在白天要上班,以工代干做器材计划调度员的工作,夜晚每周一至二场在工人文化宫开书评讲座,隔晚在家教授十来位门生文学,还是在深夜收看中央电视台固定节目“语文知识电视讲座”。每课之后,按电视教师布置的练习做作业,因为我中途被派到北京学习政治,只听了四讲,也只做了四次作业,共14个16开的页面。
也同先前的功课一样,无一涂改,笔笔清晰。
      仍然,还是没有人要求我做到这么个程度。
      之所以我选择这三个时期的物件,来自证生性,原因有三:
      一、 少年、青年和中年,这中间不仅有时间的间隔,还有所在处境的变迁,更有懵懂、开志、意向的差别。
      二、 三件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习。
      三、 完全出于自觉。除了我自己阅读和功课的使用,并没有一点要展示、示范的潜意识,也就是说,写它们绝无任何功利性的故意作为——因为,在我的个人史上,曾经有过强烈的功利意识,并为之说和过。
      正因为它们完全和绝对出自“纯自我”的所为,所以,由此可以证实我个性中的认真和较针儿几乎出自“天性”。
      几天来,我在寻思,是不是有遗传的基因在起作用。
      在记忆里,的确,我见过的生父的、大哥的、三哥的、六哥的书信,无一涂改,每张信笺不但笔迹清楚,而且折叠也都方方正正。为什么不说是教育,而是遗传呢?因为,我从来不曾与他们共同生活过。见到六哥,已经二十岁,之后才是生父,而大哥、三哥更分别在高雄和台北。他们也从来没教育过我任何“应该”和“不应该”,更别说文字的事了。
      我又在养育了我的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这方面来琢磨。
      我的父亲确是自己一写什么,坏了一个字,一定是整张纸全都揉了丢进字纸篓,然后重新写过。对这事,我年少时很是不解,甚至说过“这样好浪费啊!”的话。但,这并不能否定在意识里已经渗透进“务必正确”和“不得涂改”的教育。
      甚至,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每件衣服一定要折叠得整整齐齐,就连夜晚睡前脱下的衣服,也一定不是随手一放,而一定是亲手折平叠齐?即使三九严寒,也无一晚不如此是;即使耄耋之年,也无一回随便;即使生命终结的前夜,也不曾怠懈。
      我是不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这样的潜移默化,以至如其性,成其人?
      区别于我跟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的是,老太爷和老太太从不要求我“这样”或“那样”,而我却总是对我周围的人说:“你必须这样”和“你应该那样”。
      我能不累吗?
      人家不得不听我的,听了,不得已做了,能不累吗?
      若不从,或不如我意,必生气,甚至还训斥。
      搞得事与愿违,近而远我。
      我能不很累吗?
      做人做到这地步,结果呢?
      唱越剧的姐姐自我抱负“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倒也罢了,偏要求义妹也得这样,结果,二人都没了好下场。
      时过境迁,虽还是“字如其人,文如其性”,但人各有志,不一文又如何?

                                                                                  20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