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达莱的流韵
|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31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一首《金达莱花》,成了我心中的第二首听得最多、最熟悉的韩语歌曲。
尽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听悉了《阿里郎》,却在六十多年后的而今,仍然只会唱开头的那句“阿里郎阿里郎”,哼其后的旋律;尽管看过和听过汉语的演唱,大体知道是女子送别郎君时的情歌,却向来与那民族的拍击长鼓和舞姿婀娜联想在一个舞台上,总觉得朝鲜民族的愉快。
直到这回听《金达莱花》,深感其激越来自内心的压抑,哀伤染透了快悦,那一阵子的震撼几乎颠覆了几十年来我对那民族的乐感。
我已经反复听过不下十遍。
最初,对照着中文歌唱,听的是大意——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开时 我会在背后默送您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去时 我决不会落下泪滴
离开我后不知是否还幸福是否依然是从前的您
这些日子我的情依着您度过
这样我是否被挡在她的身后
爱 它带来的痛苦实在太深痛得我都无法呼吸
我会恳求上苍让您过的幸福 我永远恳求天意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开时 我会在背后默送您
我会采集一怀宁边的金达莱花 落洒在您的离去的途经
希望您在离别路上 在垫满金达莱花的路上顺利地前行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去时 我决不会落下泪滴
即使我离开人世化为风 缠绕着您 您还会爱着她 对吗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开时 我会在背后默送您
我会采集一怀宁边的金达莱花 落洒在您的离去的途经
希望您在离别路上 在垫满金达莱花的路上顺利地前行
因您不愿见我 当您离去时 我决不会落下泪滴
接着,查找到关于它的创作,知道了它出自韩民族著名诗人、韩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金素月 (김소월1903-1935)的诗作,听的是文学——
《진달래꽃》 (金达莱花)
나 보기가 역겨워 如果您已经厌烦了
가실 때에는 想离我而去
말없이 고이 보내 드리오리다 我会静静地让你离去 默默无言
영변 에 약산 在宁边的药山
진달래꽃 我会采一大把金达莱花
아름따다 가실 길에 뿌리오리다 铺在你的路上
가시는 걸음걸음 离开的脚步
놓인 그 꽃을 要轻轻地踩
사뿐히 즈려 밟고 가시옵소서 你脚下的鲜花
나 보기가 역겨워 如果您已经厌烦了
가실 때에는 想离我而去
죽어도 아니 눈물 흘리오리다 我会死去 但没有眼泪
继尔,从创作时代来理解歌唱的内容——上世纪20年代,封建社会里,一夫多妻让无数女人的心充满了对爱的期盼与失望之矛盾——听的是情绪。
音乐的本身是会流动的韵律。
韵律的流动使人获得美感。
即使不懂得它具体在唱什么,但只要感到过美的音乐,一待它的音符发出声音,那么,韵律就会回响在心海。
《阿里郎》就是这样的。
《金达莱花》不是这样。它的太激越,让我无法进入到它所歌唱的意境。
不过就一首歌而已。
我差不多忘了它,依然记得记不清的没有金达莱花的《阿里郎》。
但是,自从那天我见到金达莱,第一次听到金达莱花开的声音,听到金达莱开花的音韵时,我才重拾《金达莱花》。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我关注到的民族服装的特征,那花不过是杜鹃花。迎春的花,是最先度过漫长的冬季,开放在刚刚融化了雪的土地上的花;如果不是因为我关注到名称的“朝鲜半岛”,还是“韩半岛”或“高丽半岛”的究竟时,那杜鹃花不过是延边的映山红,是沟壑里的山丹丹。
恰是因为我关注到的,那花才绽启,才展开,才盛情,才怒放,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和感受到金达莱花每一片花瓣上流着血色的心韵。
啊!金达莱的心韵啊,急速地唤醒了荒凉时代的原住民,和我们见面;动情地让太阳升起的地方再挂起一轮始自太极的圆满,给我观赏;激昂地把我拉到白头山顶去看古朝鲜、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李氏朝鲜、大韩——王朝、帝国、临时政府、共和、民国的创建、争战、更迭、兴盛、嘶杀、衰落、兼并、再起、分裂、共存、敌视;……余音里混合着悠久的自得、喜悦的美好、豪迈的壮烈、幸福的悲情,于是,伤感以结实的普通话说完了说不完的还没说完。
《金达莱花》的结束句是什么来着?
哦!“没有眼泪。”
打那天起,连日来,我集中精力阅读《追溯韩民族的北方古代史》,一部由忠南大学考古学教授朴洋震、延世大学原州博物馆学艺研究室室长申叔贞、蔚山大学历史文化学系教授全镐泰、东国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尹明哲、汉城大学国史系教授宋基豪、高丽大学经营系教授金益洙,以及诗人兼生命运动家金芝河合著的历史。
与其说它是史书,弗如将之作为一朵一束一丛一片覆盖在三千里江山之上的金达莱花,来细心地看,静心地听。
我因此看到了出门要翻山过岭路途遥远不得不离去的阿里郎,走不到十里路就会想家的阿里郎,听到阿里郎离开的脚步,轻轻地踩到了脚下的金达莱花……那声响,是一个民族的前行,在不是同一个舞台的土地上……
2010-05-31
5月28日志。谨此感谢一位韩族姑娘,因为她的美好,使我第一次正确的将“高句丽”的“句”,读作gōu,同“勾”音,而不再是同“巨”音的“jù”,更使我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有了一次民族情感的心得,有了这篇文字。从而使我09年3月28日《站在民族史的墙旮旯想那标语》有了后续。http://www.cqns1946.com/contents/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