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辨物】竹沥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0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这物件叫“竹沥”,识得它的福建人,我估计都在40岁以上咯,并且还多半是闽北人,而能用普通话这么说出它名称、写下汉字的,则全世界独我一个。因为,是我苦思冥想,无可奈何它真正叫什么,又得写它时,刚才命名的。

“竹”,其材质;“沥”,其作用。

这物件的福州老土话我说得出,发音与普通话的“家猎”完全吻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闽北人家必备的厨具,使之捞干饭,捞米粉,捞青菜,捞各种热锅滚水里的食物,以沥干其水分的竹制品。

这物件,随着家居的城市化,厨房面积的小型化,厨具用物的现代化,先是被小到仅四分之一的铝制品、再后由更多功能样式的不锈钢所替代,今人通常以汉语言谓之:“漏勺”、“捞瓢”、“捞勺”。

前十年,在闽北山区的圩天集市,我还见过有买卖的,当时尚未想到要写什么,所以问起它来,便指着说:“这个怎么卖?”得到的回答是:“一把十五块。”旁人看了看我,笑道:“你又不是开馆店的,买回去做什么!”从而,这物件和这二位使我懂得了:“竹沥”的还存在,还有人在使用;用的已经不再是一般人家,而是大的餐厨;它的单位量词是“把”。

人们将数量少之又少,甚至濒临灭绝的动物,列名单,分等级,成立组织,制定法律,加以保护。

文物也有类似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可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遗产”,得一面牌,获得赞助资金,然后“做成旧的”改造出新的,所有的门廊梁柱都大红灯笼高高挂,好是红灯区,开发成赚取客人临幸的旅游景点。

“竹沥”呢?

继承其“沥”的作用。

用法几乎是无师自通,一看就会。

因为见过我的母亲,还有同宿舍的同一灶台其它三家锅灶妇人的炊事,我年少时当然地会了:待米刚刚煮成饭时,用事先洗净的这器具,往鼎锅里打捞,等水从竹篾缝中漏完,将一管冷水从饭上均匀地浇下,以使饭粒之间失去粘性;如此二三遍,最后一遍,放下水管的那手握拳,在竹柄的中段适当地捶击几下,整个“沥”的过程就算完成。沥起来的干饭倒进木的蒸桶,以备午炊热熟,而鼎锅里剩下不多的新鲜饭粒与沥下的那些水继续煮,达到自家认可的稠度,即是稀饭——粥。

地道福州人的居家,一日三餐是早晚食粥、中午干饭。这样的传统迄今大部不再,电饭煲的便捷,营养餐的讲究,食材多样性的丰富,也就当然地“竹沥”不再,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识,也就难怪。

20091128,在最近还力图争取成为“中国著名古镇”的地方——闽北的顺昌县元坑旅游时,于张氏宗祠旁拍摄到一把洗净后晾晒的农家“竹沥”,背景是午后的阳光。


2017-11-03


随录11-04 郭岩山人QQ留言:大哥:晚上好!您说的“竹沥”,应该是笊篱。网上可查到:“笊篱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的烹饪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主要用于捞饺子、捞面等等。由于笊网形状酷似蜘蛛网,故英文译作Spider。闽南语俗称面摵仔,摵仔面(俗写作切仔面)一名即源于此。材质有竹编的、金属的(旧时有用黄铜、铝等金属打造,当前多用铁和不锈钢制成)。福建农村用的笊篱都用毛竹编成,用于打捞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饭,然后装到饭甑中蒸煮。笊篱把手也用毛竹片而制成,长约三尺。”闽北方言读:ZAO 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