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悉死讯之后
|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其生前所在城市之外,早年与共的青春里,得悉他死讯的第一人是我。
我当即把关于的,通过网络、电话告诉给了下一位,下一位一样地相当惊愕,一样地感受心痛而泪。
再由他告知给另三四五六七八,其中又有四人心情哀戚。
当我将关于的,公布在“群”,同时还逐一发到每个我知道的、当时在线的和常见之在线的相熟者,得到回声的,仅一。
加起来,对此作出反应的,屈指以计 6人。
其实,所有得悉其人死讯的,并且陆续作出反应的不在17人之下。
这17人都不可能没有反应,而且一定有反应。
反应分二种:对来告表达的、默然的。
这些天,我屡屡情不自禁对“默然”追寻缘因。
我想到,或许——
哀伤在心,无从表达。
其人去矣,表达何用?
他既已去,我也快了……
老大年纪,怕听消息。
哀他有我,我死谁哀!
半世已过,人情不复……
网络之告,权当不知;再当面说,再作表情。
如此等等,或一,或五味杂陈。
这些年来,我没少见类似,倒也见以为常这世道与世情,这人道与人情。
这次之所以耿耿于怀,是联系到不久即将的群众聚会。那干杯、那笑容、那游乐、那热闹、那深情厚谊的五十年叙旧,而在场的就势必有上述若干“默然”的欢声笑语。
我于心不忍反差。
这直接影响到、甚至已经动摇到要参加聚会的意志。两年来,这个意志一直坚定着。
至少,我不须要去凑热闹。
我想真实。
反过来,人家的“默然”并没有不真实,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人家真实,他们才默然。
我晕。
因此,我想到不只是这一位亡者,而是包括他在内已有的七位逝者,他们都采取了临终不言告这群青春的“为什么”。应该,或许,因缘也包括了相同的“默然”——
哀伤自心,无从表达。
我人去矣,表达何用?
我既已去,万事皆空……
相仿年纪,不传坏讯。
哀我有人,我哀无着!
半世已过,人情不复……
若有天堂,还能照面;再当面说,再作表情。
如此等等,或一,或杂陈五味。
但愿我的这番自思量,全都是庸人自扰、无事生非、自作多情、自作自受,别人家——包括逝者都没这么丁点的想法。
那么,我还将去参与聚会么?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