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人为何生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25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这些天,我心事特别的复杂,思考一个问题:人生到底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之前已经有过无数次,也都有理性的文句记述,从“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到“为了自己的事业”,到“为了爱情”,到“为了家庭”,到“为了小孩”,到“为了幸福”,“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如此等等,既是与年岁阶段俱进性的认知感想意识,又是从乌托邦走向现实底层的实际过程。
      然而,这两天的思考又有所不同于先前的。再次揭开这题思绪,是因为社会报道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有位天津的八十岁老姐,去北京看望她七十一岁的老弟。俩老相互搀扶着走马路。老姐说她有三个女儿,都嫁在北京,因为感觉不到孩子的温情,想这样子的老,还不如早点死掉的好,死倒不可怕,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这话,我发过感想。说,它是歌词,却是无奈之极的寒心。
      那老姐,倘若是市井之人,那样说说,我也不会以为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她对准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的摄像机,答话“奶奶您现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之时,我看那穿着的清雅、措词的准确、态度的急缓和情绪的自控,应该是很有一定知识的分子。这样的人一般在这样的场合,是很要面子的,严实不露隐私苦痛的,而这位老姐不但透了点家风,还那么理性地在说“还不如早点死掉的好”,让我触目惊心。
      因此,我想到竟然可以因为自己失去女儿们的温情,就是要早死的她,反过来,她则是为她的女儿们而生的。
      第二个故事,其实有着同样的两个故事,说:贵州有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眉清目秀,身强力壮,勤劳正派,人见人爱的,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在集市的人群中,见了她一眼,就爱上了她,尾随她去她的山寨。而她竭力要回避他,却最终被他的真心打动,登记结婚。她,六十多岁,寡居二十来年,儿孙都有了。他们结婚之后,搬迁到偏远的深山,自己搭了茅屋居住。日子已经十几年过去,相爱如当初。四川另有一对,相识过程几乎和贵州的一模一样,合法结婚的少夫老妻,还在农村集市上摆豆腐摊,做生意,过日子。
      所以,我想到的不再是世俗的偏见与正见,也不局限于婚恋,更不是婚姻性爱,而是心理学所讨论的“情结”。具体到两个小伙子,都属于恋母情结。他们由各自的母亲所生,但他们却各自的为另一位母亲式的爱妻而来在这个世上。
      第三个故事,1991年,云南有位久无身孕的村妇,三十八岁这年终于怀上了,即将临盆时,却传来丈夫在矿难中的死讯。后来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儿子长到四岁,发现他下肢无力站起,医院诊断为“先天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不但是一种“目前国内还没有技术能治愈的病”,还会随着小孩子的成长,“营养不良”愈发加重,随时跌跤,完全不能自立,“只能等死”。为了夫家香火的延续,这位娘家别无他人的妇人,做工讨活养育儿子,寻医求药。十九年过去,儿子十九岁的去年,她把儿子埋葬在丈夫墓旁之日,吊死在墓后的一棵树上。到村人发现,只能草草就近又添一坟。
     这很让我感叹,冥冥的命和运的不济:这位妇女,她的在世,究竟为了什么,为了谁?
      从而,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觉悟:来这个世上的人,归根结底,极少一些的生为“主义”,希特勒的纯种族纳粹主义,毛泽东革别人的命的毛泽东思想;一部分的人,为了财富;而绝对的绝对大多数人,追究至极,都实在为人——为他人,为自己;为一伙,为一个。
      三个故事只是个例,无调查的数据,不可作科学研究分析的依据,然而,从环顾社会,所能看见的普遍现象而言,为生其人者而生者的,少之又少。
      如果这是规律,那我们做父母的,又何必、何苦、何能去要求子女呢?
      说的好听,“为你”。
      扩大了说“为你们”。
      其实,还是为自己。
 
                                                     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