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感受原声外语片之余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在珞珈1957到1964年的那些日子,每逢星期天的夜晚,小操场就放映原声外语片给外语系的学生观看,虽然是免费的,但观众自然要比星期六夜晚每张票5分钱国产片和译制片少得可怜。我也曾去看过一二次,半个小时过去,除听懂了两三个单词,其它讲什么一概不知,乏味得很,就再也没去了。
      后来,看些影碟,原声外语片的下方有了汉字的译文,意思当然是容易明白的。但既要注意画面,又要快速浏览字幕,常常顾此失彼,觉得还是挺麻烦的。于是,总希望如果都象上世纪上海电影译制厂一些名家配音的,象《哈姆雷特》、《奥塞罗》、《简•爱》,那该多好。倘若不是因为看1997年《泰坦尼克》的原声美国片,不是亲耳听到罗丝向远方搜救船呼唤的那独特的声音,我也许会一直这样期望汉语的译制。
      然而,自从听过温斯莱特演的那声音——那孤独在黑夜里的,那浸泡在冰冷海水里的,那抱住一块漂浮木板的,那绝望中再见希望的,那奄奄一息的——声音,我看外语片就开始要带字幕原声的了,而且越来越认为,非听原声无以完整、精确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重看译制典范之《哈姆雷特》、《奥塞罗》、《简•爱》,两相比较,译制的总有着去不掉的中国人的味道,就跟观看接吻永远没老外的口感那样。
      最近,我隔三差五看从网上下载来的外语片,有字幕的帮助,即使我完全不懂英语、韩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但因为能听其原声,深感其中的奥妙。即使我不看字幕,只能听懂大部分的日语对白,但还是能发觉译文的不准确,词不达意——的确,没有更合适的汉语能与其原本的语言对称。尤其是俚语、东京口语、大阪的关西口语,翻译成汉语普通话,混为一谈。假如只看字幕,不听原声,又不懂日本语,那人物则被体现得大为逊色。有时,我甚至会感受到因为字句无法表达的语气,在整句、整段话里有多么的重要。
      于是,我从这个未必重要的侧面,明白了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十来年外企打工,在自己完全不会,到开始会听一点,凡事都得通过专门的译员来翻,期间常常出偏差,当事双方时常发生起歧见甚至矛盾。直到有一天,日本董事长撇开中国译员,使用掌上翻译器强调要求我“必须学会日本语,否则无法正常工作”,并指出前后几名中国译员是“弄”而不是“译”时,我才恍然大悟,才开始去“发觉”措辞、语气——尽管在汉语的普通话、福州方言的翻译方面,我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外语方面却如启蒙。
      这闲话,因感受原声外语片而节外生枝了。
话说回原声外语片,在感受内容的意思、人物的内心世界外,看过10部以后,就觉得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懂得的越增加,似乎还能感受到其国家的做派、习俗、文化、思维,甚至因此而反省我      自己以前曾经有过的误解。所以,最近,我感到,过去在外企时,要是常常抽空看些那几个国家的生活故事影碟片,应该要比单纯的攻读外语教科书更有效,至少这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类教材。
      对于外国的了解,现今有网络,当然多了许多的通道,比起上世纪,尤其是六七十年代,除电影译制片和以文学、哲学为主可以了解外界,还有就是报纸,电台播报稿也多是报纸的,都来自新华社的新闻稿。唯一有点“异声”的是份现在还有的小报《参考消息》。所不同的是,现在可以随便订阅和买卖,而当初,订户只限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由此,我又思考——是不是因为有了许多通道,我们就能了解更多的外界呢?如果能直接阅读外文的新闻报道,再比较眼前的“国产”,那就不仅仅是观看电影原声外语片的那种感受了。

      【附录】中、德记者对同一国事的新闻报道(点到图片,可看原大小的清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