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点豆(杂思)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垄上点豆(杂思)
 

抬头正见政见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1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帝制是民唯上的政治。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仅以其所言之令文诏书为例,无不传达着至高无上的旨意,是为圣旨。民只能唯以其上,服而从之。若有违抗,难免杀身,甚至株连九族。足见帝为民之主,民无自主。
      毛泽东之所以在天安门广场将孙中山的画像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并列,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力图推翻帝制建立民权的中华领袖,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失败。
      毛泽东胜利。
      以数十年无产阶级革命的历程,以无数英烈牺牲作为代价换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于有了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共和。帝制死亡了,被埋葬了。毛泽东在四万万人民各有一席之中也仅一席,主席。
      1957年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的一句顶一万句,凡违抗者,官员下放,党员右派,平民革职,谓之历史遗人“复辟”,敌人反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时间变成树皮果腹噤若寒蝉。一个以推翻帝制为口号的政党领袖,接受了六亿人民、六亿五千万人民、七亿人民、八亿人民的三呼“万岁”。可见,那被埋葬的只是帝的尸体,帝之魂魄附体到了一党一国一席之人身,于是,毛泽东成为了不好再称帝的领袖和皇帝合一的神。
      与其说后来,毛泽东在十亿人民的心目中是被移下神坛的,不如说是搬下了一尊帝像。
      那,树立什么呢?
      总得有树立,才有标榜。
      盛大的太阳下,辉煌的牌坊,立着的匾额写着“圣旨”。
      如果因为我们看到一座牌坊就以为全国就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圣旨,那就太幼稚了中国。
      如果认识到在无产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也不复存在了,那是瞎子。
      如果以为改革是在搬下了一尊帝像之后,十三四亿人民又各有一席,主席也仅一席,在于其中,那是小学生作文的美丽。
      改革之前是国有为主的计划经济,是工人阶级为代表、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团利益倾向于工农兵学商。那么三十年的改革,就不再是总设计师所预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在利益集团改变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权贵资产集团将全民共同拥有的经济和财富,和平演变成其本阶级的利益集团少数的政要首要领导者所有,并以此为资本,不断地发财、发福、发富、发达、发肥下去。
      虽然全民各有改善,但利益的分配和所得又出现了曾经被打倒的、被推翻的、被埋葬的阶级。这些阶级不敢、不齿复辟其阶级的称谓,也不敢、不愿、极少再提起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不再播放反映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革命故事影片。这就已经标志着其利益集团的卑鄙龌龊得害怕人民的再革命。
      这些已得利益集团,不断地在扩展自己的利益地域和权势范围,并仗恃权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步步进逼和要挟国家政治,从而要求保护其卑鄙龌龊所得利益的合法化。这个过程形成的格局不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的“全国一盘棋”,而是一地一诸侯,一方一首长,一单位一部门“一把手”,从太上皇到“土皇帝”,从上到下,既然有一言九鼎的,当然就有八鼎、七鼎、六鼎、五鼎、四鼎、三鼎、二鼎、一鼎的。
      鼎,侯爵烹大块肉的食器。
      那老百姓呢?所能得的,是从鼎食里分得一羹肉汤。
      可怜黎民,因此还要感其恩,歌其和,颂其谐。 
      殊不知,“恩”,恩赐——将你的供奉再赐给你,以示这是你不该有的因其赦而有了。
      如何表现这“恩”呢?言有宗旨。上人皆为“圣”人,上人所出之言皆为“圣旨”。所以“我们×记说了……”“我们×长说了……”“我们×头说了……”
      盛大的太阳下那辉煌的牌坊,完整无缺地成为了有着中华传统特征的簇新而腐朽的标志。我仿佛听到太监的拖长音:“圣——旨——到——……”

                                   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