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拾果(学问)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菩提拾果(学问)
 

【藏传佛教最常识整理】仪轨(二)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4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本篇是【藏传佛教最常识整理】教义(一)、(二)和仪轨(一)三篇的后续,也是结束篇。
      基于《图解西藏密宗》一书资料,虽然已经结合曾读过的其它书籍,辅以别处相关的材料,作要点概括,但在综合的过程中,还是发现有的与最近查阅到的其它这方面理论文章的所述存在差别,有的甚至相反。因此,上传的间隔拉长了,以使我有辨正的时间。即使这样,应当还有遗漏。
      如何尽可能为正、为真,我还会努力。
      本文的文字,是我个人组织和理解所得,不是抄来,也不作转去,所以,其中可能有错、误,恳请有知识者人客指正,并务必请告知依据的出处。
      藏传佛教在我看来,比较我生活地域的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保留有的佛教原样式更多、更明显,这是我为什么有更多兴趣的原因。
                                      
                             2010-11-23  日夜 /  24 子夜

 
仪 轨(二)
      朝拜的最常见的礼仪
      1、 式样

      ① 堆尼码石
      尼码石的搁置最好是选择在吉日良辰。
      往尼码堆上添石头的人,口中默诵祈祷词。
      摆放好之后,要用额头虔诚地碰一碰它。
      旅游者经过这些地方时,可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头,但切不可乱动、开玩笑和说不敬语。
      建玛尼经轮的功德与奉诵明咒和佛经的功德相等。

      ② 煨桑
      每到祭天地诸神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的仪式。
      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

      ③ 挂插经幡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生辰,在煨桑时,插挂经幡是不可或缺的仪轨。
      若遇有活佛尊者圆寂,家家户户须将房顶上的风马旗置放倾斜,以示致哀。
      若自家有人去世,风马经幡上会增系逝者或家人的手镯、帽子、须发或一团羊毛。此是
      希冀能借助其力牵引升腾,而使运气增长,福星高随。
      经幡换新的日子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更换。这天早
      上太阳刚升起照到房顶的时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和祈福。修行者中旬佛家的礼仪正轨行礼,是为修持。
 
      2、 体态

      ① 手势
      合十的意义在于代表众生三昧的左手与代表佛陀般若的右手对接,产生感应。
      合十是最常见的佛教徒表达谦和的行礼方式,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安定情绪,以达到心神凝聚,妄念排除。
      在做合十的动作,藏人的大拇指由其它手指包含,这是与汉人或许多国家的佛教徒稍有不同的一点。

      ② 用器
      持佛珠
      佛珠是尚未达到高层境界的修行者,用在修持阶段计算神咒和平时重复神咒的手持计数的法器,因为拨动珠子时时伴随念经,所以也叫念珠。
      我在拉萨大昭寺外,见过一位信徒,每五体投地长磕头一次,就将置于其前头的一串佛珠的珠子拨一颗。
      一串标准的佛珠必须由母珠、子珠、弟子珠、记子留共108颗或54颗,以及隔珠、一些饰物组成。每颗珠按其所排列的在位有着不同的寓意。
      持佛珠的手式是根据不同的修持需要而作的。
      有一说法,伴随着每念一佛号而拨动一颗佛珠,即代表在苦海上度了一个人。

      转佛塔
      每天早晨围着佛塔顺时针方向围着转圈,并口诵真言,或佛号,念经文。
      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

      转经筒(转经轮)
      经筒为铜制的能通过拨动旋转的法器,表面刻有佛像、经文或真言。
      经轮为手持的小型可转动的法器,上部圆形的盒式容器里藏有经文经咒。有的表面还刻有真言。
      转动时都按顺时针的方向进行。
      凡经筒、经轮每转一圈,等于如数奉诵经咒一遍。

      ③ 跪拜
      藏传佛教密宗“无上法门”的观想礼佛的礼节步骤为:
      先行肃立合十礼,瞑目观想:亡父在右,亡母在左,眷属子女在后,形成周围,随我一起礼佛,观想自己所要超度的孽障在前,愿以此善缘,灭障消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随下跪,左掌下伸,按在左前方(此为第二把)。 
      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 
      以头垂叩於两掌中间拜垫上。 
      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似以双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 
      两手握拳翻转,头离地面,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立起。再行合十礼。 
      三礼。
      三礼毕,合十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
      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④ 献身
      五体投地的磕长头,代表信徒为信仰献身的意愿。
 
      3、口诵


      ① 真言
      藏传佛教密宗认为:
      诸佛菩萨所发出的清净语,具有无量意义,是只能音译而不能意译的咒语,是为真言。
      所谓“诸佛菩萨”,即不是只有一佛一菩萨的一家之言,也就是说不同的佛、不同的菩
      萨各有真言。
      流传的真言为数不多。
      口诵真言是信徒修持时的口业。
      通过口诵,各人所信仰的本尊佛或菩萨的真言,就能感应到本尊的存在,以此修炼来自语业清净的功德。
      真言密咒的念诵法,采用吸气时默念,呼气时不念。这就有别于平日说话的吸气不语和呼气出声。
      即使“随诸众生意乐音”,由于众生的业力不同、意乐不同,所以各人的音声海也就不同。
      笔记藏密的口诵真言时,觉得很有不要附带提一下似与此功效相当的汉传佛教的口念佛号,其中最常念的佛号是“阿弥陀”。有二种念法:“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无量光、无量寿之佛名,包括一些辞典都有对“南无”的解释,但所注所以讲犹如云山雾海,读者莫衷一是是一事,不知到底意思又是一事。现将一说附于此,供口念者区别场合使用之:
      为生者祈祷敬礼,归礼,救我,当念“阿弥陀佛”。
      为自己的皈依发愿;为亡灵的投靠祈祷度之、归命时,才念“南无阿弥陀佛”。

      ② 经文
      佛家认为,书写、供养、念诵佛经和咒语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宝荚经》曰:“念诵圣观世音的名号,其功德与念诵千万如来佛号、奉持八万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玛尼藏经》曰:“佛祖说,可以数清大地的微尘数,数不清奉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数。”《莲花宝蔻续》认为:口念,心思,身带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诸种罪业,不堕恶道和无佛法之恶劣世道,不遭受罗刹、猛兽、鬼神及地、水、火、风的灾害和各种毒害、战乱之祸。能消除疾病,增益财富、寿命和诸种运气。得生子女,消除霜冻、冰雹、蝗虫之灾和旱情。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保住一方平安。
      不论念咒,还是念经,都分高低层次。
      低层次只是念文,不想义,常是口念而心不在焉,徒有表面的形式。
      高层次则口念文,心思义,求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经义相合,努力达到心观口念,一心不乱;真正从思想上信仰。

      4、 朝拜

      ①取向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去拜渴他们心目中的圣湖、圣山、名寺,去朝圣进香。有一些人身无分文,沿途化缘,这些人往往目不识丁,对最深奥的教义也只有一种很肤浅的理解,但他们对佛法充满着虏诚,尽情地表达他们的崇敬之心。在转山或转湖旅途中,虔诚地和着呼吸的节奏诵读一种适宜的神咒,每前进三步后,完全五体投地,磕一次长头,一步一步历经数年后到达圣地。然后故意取同一条崎呕不平的道路返回故里。
      也有一些藏族商人,他们穿越了印度和缅甸,沿途买卖商品以便能够参观佛教世界南部地区的圣地。

      ② 路径
      朝圣者要依据仪轨或者习惯举行祭山仪式。他们缓缓地绕着那里的宗教活动中心转经-百零八、-千零八十或-万零八百次,要让心保持平静,达到身;、语、意都完全与佛和合的境界。
      ③ 目的
      这一修持一改平日的纷繁的杂务,一心一意地而为之,达到禅定的境界。
      朝圣者以献身舍命的精神,表达自己对佛的最大的虔诚敬仰。

      总结以上的修持——
      修持的目的是除孽障、建善业、积功德。
      修持分口、身、心三种修法。
      “下智修口”,指念经,诵佛号、咒语。
      “中智修身”,指守持清规戒律,修习身德、言德,戒恶行善。
      “上智修心”,指思想意识的修养。
      口、身是外形、表面。而且这外形、表面,可以伪装,不能当作信与不信的标志。
      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萨的根本界限是“心”,即思想意识,佛心是慈悲、智慧等思想的境界,不是有形的东西。八万四千法,显密与禅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去染还净”,即清除思想上的烦恼污染,显现本净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