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变性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29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追溯“恨”,可至幼年二三岁,自己钻到桌下,不小心磕到了头,或平地蹒跚,无缘无故摔倒,嚎啕大哭之时,大人一边口语:“坏!桌子坏!把我细囝碰疼了,打!打它!”“又是地板不乖!害得我宝宝跌倒了,是不是?打它!打!打!打!”一边作拍击状,直到娃娃破涕为笑。一种“敌对”,一时“怨恨”,一场“报复”,一次“输赢”,编排出并非戏剧人生的一台儿戏之序幕。只是我觉悟的很晚。
      《二月里来》的歌词,“种瓜呀得瓜呀,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既是喻理,又合乎逻辑,道出的是因果。可惜仅仅以为歌唱的音乐。
      《长恨歌》远不是国君一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亡国后的“恨”自无能,但参差错落的阶与级、凡与贵、色与美、皇与妃所有的交换、短暂的存在和骤变的最终,却永远最是动情的“爱情”。可是,居易“恨别”之“恨”到底恨的是什么——命于运,时及空,还是本的事?千古名诗,真读者,追之究之有几真懂?
      检点六七十年里我对命运不济,对流年乖张,对世道不平,对人性负面,对处事不公,对男女姻缘,对众叛亲离,对“等等”的全部,才发觉自己虽怨言不绝,却无一有“恨”。
      这一结论连我自己都疑惑再三!
      再三反复,把有过至爱的、挚爱的、亲密关系的、过节的、利害关联、矛盾冲突的、吵嘴打架的,列出人名表,共1647人,很快排除掉完全不到可以“恨”的1506名,再将留下的141名逐一过滤,剩最有可能“生恨”、“成恨”、“存恨”的7名,再细细回想彼处人性最“恶”的一切。
      整个过程,占用了我十一天半的时间。
      再得结论:我从来没恨过谁。
      这一结论仍然令我半信半疑。
      我不得不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没有’?”
      再接下来的三天半里,我想的到理由是——
      第一,我生性是个充满矛盾的个体。
      我憧憬过“爱”,甚至在内心实施“自残”,但都没有“情仇”;也誓言过“平常心”,真的就“此”而终。
      简言之——两头都没走到极端。
      第二,我懂得“科学”分析双方的症结,并学会确认自己是“鸡蛋”还是“石头”。
      能“分析双方”,不但能知己知彼,预料结局,所以往往嘎然中止在“适当”,而不是“过激”至极,“两败俱伤”时我将得不偿失,何必。
      “确认自己是‘鸡蛋’还是‘石头’”,因此遵从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之哲理。从而来思考别人的经验“恨的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爱的人,为之付出最多的人”。
      第三,我从不嫉妒别人的有和存在。
      “嫉妒往往生恨”,这是人之常理,而我连羡慕都不曾有过,岂有妒忌。
      第四,我善变,总是见异思迁,从不执着一人。
      这不仅仅阻止了情绪的恶化,还保有了一种现实主义的积极改变自己现状的举措。
      对于二者之间的一人、一事、一情,既是我的待人、处事、理情的态度,也是我性格的使然。
      第五,我有强烈的宿命论观。
      从十一岁,第一次独自请相士占卜起,每当我有所遭遇,即将激烈的时,我会归咎到“不是冤家不聚头”、“前缘未尽”的宿命。
      对我的少年来说,这种还处在朦胧的意识,往中年看过日本故事片《砂器》、《人证》之后,渐渐成为心目中的“解释”,再到半百过,许多无法解释的机缘,在求教包括宗教意识的先哲后时,得到了巩固。
      我的不“恨”之形态,就好像石头的建筑物,“恨”我之那些,却如野草。
      第六,我没有时间。
      “惜时如金”在六七十年的现实中,我一贯,六十以后尤甚,已经到了惜时即命的地步。可“恨”的精子,还在睾丸产生,尚不及去附睾内发育,就死了。
      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上头。至于下头,那是撒泡尿照自己而已。不关任何别人。
      没有别人,哪还有“恨”的?
      第七,对方“不以为然”。
      也许,对方“不以”我这人、这家伙、这东西“为然”;也可能“不以”事情“为然”。
      对方宰肚里藏刀。
      这七点的考量,如此的参悟,可见一定有人恨我的。
      就谁恨我,我也列了个表。起码有那么若干。在我看,无非桌子和人,种子和果实,家国爱情,利害悠关。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终无是非统一的共识。于我,则思想到性格改变的“变性”。当然不是把有的宰割掉,或者在没有的安上一根,没那么直接了当的简单。
      有意思的是,一生不过百年,我在看,在想“死者长已矣,生者且偷生。”
      我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在看和想中打瞌睡,没有了有。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