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作茧自缚考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06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作茧自缚”的成语,我知晓得很晚,最早也到了读初二三的十三四岁。

然而,看茧作自缚的过程则很早,最迟也不过三四岁。

那只是看而已——

看蚕从嘴里吐丝。

看起初的丝吐在干枯的桑叶面上,“铺床”。

看蚕头在高低的叶片之间,上下轻轻地点,左右缓缓地摆,继续不断地劳作。

渐渐地蚕抬起上半身,那丝细细的成了椭圆。

又看椭圆渐渐地从透明,到半透明,到再也看不见里面的蚕。

一颗在光线下有着丝光的雪白的茧。

对于没有玩具的稚儿,这是极为安全的、安静的、持久的、观察动态昆虫与静态物件结构的“最好玩”。

过十年,因为教化,因为学知辨识好坏和正误,于是懂得贬低作茧自缚——成语一词的功效往往能立竿见影,笼络单纯少年的求知欲,甚至达到一生不忘的程度。

好在诗句的功力又常常能更胜一筹——“春蚕到死丝方尽”,不再单单是行为的过程和结局,还是心力所的与矢志不渝的毕生志向。从少年到白头,无不为之感动,叹息,哀婉,似乎学习效仿之,却到底不及昆虫的“那样”。我这样年岁经历的年代,在乡下,在山区,在偏远,十六七岁的青年,已经到了托媒提亲的不大不小,活生生的,则因为这句诗,更后续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有了“死”的概念和悲剧的残象——至少这样的“情种”,点播在了被文化开垦的处女地:心田,成为日后意识里的潜意识。

“作茧自缚”、“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贬一褒,一抑一扬,还给了处女地的心田撒下辩证法、是非论、二分法,乃至“立场”、“角度”和“思维”等等有意无意间的悉心和认知。

“作茧自缚”、“剥茧抽丝”、“剪不断,理还乱”、“破茧而出”、“产卵繁衍”、“灯蛾扑火”、“凤凰涅磐”——我总算在当立之年明白了不惑的“道”和“理”——关于在“道”应该的作为、将死重生的奋斗、再生之后的所遗、对光明和热烈的追求。

这就不仅是就昆虫而言,这就映射到人生。

这就不仅仅是昆虫和人,而是关于世界所有的生命。

唯有人类懂得书写和阅读。

可是,人类中的我们又太漫不经心了别人、别的动物、别的生物的生命。

这是人类中的我们之两面性——“善”与“恶”本性使然。

在物欲横流动机汹涌的时代,在尔虞我诈政经商济的社会,在“胜王败寇”强权富贵的势态,《演化论》的“优”胜“劣”汰在推动人类中的我们。

如果说人的六十之前重视生活质量,并为之奋斗,从而无暇顾忌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之后的十年就应该是个过渡期,把重心移到生活方式的考量和抉择上来。到七十,从此务必以生活方式来保障生活的质量。

作为无“强”心、无“大”力、无“梦”想的“弱”者,就我来说吧,“作茧自缚”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安静的、持久的、在于昆虫式动态和物件静态,两相结构的自我生活方式。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