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积木之积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22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积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砌垒,让幼儿学习叠高、维稳、持平的知识,培养其大脑思维、手指头动作,以及形体协调的能力。
      积木的意义无关积怨、积怨成仇、厚积薄发、积重难返等等这些的负面。
      有意思的一个想象是,几乎无一例外的,幼儿不会因为堆砌物的垮掉而惋惜,更谈不上沮丧;相反,会从垮塌的瞬间过程获得刺激而大笑,并且从此一再重复砌垒—故意推垮—再砌垒—再破坏的过程。
      我的孙子孙女有过这样的娱乐。
      我的子女有过这样的欢笑。
      二岁多时,我的父亲给我买过一套积木,并且教我怎么样凭着彩色图纸的样式“砌厝”。 我有没有以破坏为乐,不记得了。应该没有。应该不会有。毕竟那时的人不像现在这样无所谓于一物之毁损。甚至,我可能会懂得“可惜”——我具有这样的天赋,贾宝玉似的情种。
      这是不是我个性带“悲”的起点?
      一个幼年尚不懂知何为“可惜”的我,却已经有了“可惜”的感受。我以为,这生平个性中的怀旧、守旧、不舍、放不下,似乎可以追溯到积木。
      还好,每每遭遇被破坏、被推倒的人事情,即使我会发大火,火暴到歇斯底里,狂躁到可以自残,几天几夜几月几年不间断地沮丧失眠,内分泌完全紊乱,却没有积怨,没有积怨成仇。连没有厚积薄发都没有,更没有积重难返。
      所以,纵然在那样几乎崩溃的情境下,我还能按部就班,嬉笑怒骂,言谈举止体现了精神的正常和思维敏捷、准确。
      是不是我想得开呢?是不是我懂得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呢?
      表象上是,根本则不是。因为在情绪化的时候,我会有短暂的——几分钟到二十来分钟的失控,不能自已。这个时段过了,外表就渐渐平复。



      这种时候,无数次,我的内心会莫名地联想到积木。
      我观察,当代也还有叫“积木”的玩具,其实因为它们之间不是平的木制条块,而是塑料的“契”型物,彼此不再是叠高、维稳、持平,而是对口、吻合、相契,要“破坏”成果,也不再是“推倒”,而是“拔掉”,因此幼儿不再受到瞬间突变现状的刺激,不再从中获得快感。
      设计者对玩具本身的安全性考虑,会从此给后来者别样的人生潜意识吗?我没有去研究。
      我追究我自己、我的子女、我的孙子女,大家都有“可惜”的某一点,然而,一代比一代少。
      我揣想,为什么我小时候那种积木很容易倒掉。
      看过建筑工地的砌墙,明白了砖块与砖块之间是须要有“粘合剂”的。
      积木之积,缺了相互之间的“粘合剂”。
      我反思,许多成人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或者被别人的作用,导致某个物件的损毁,而深感可惜,却并不深思人际关系的怎么样和为什么会怎么样。我也会这样,至少年青时,会将因果、过错、责任,全推给别人,卸在外界。
      三年前,我修行学佛,又将许多归咎在“缘”,并把“随缘”作为“无所谓”的代理庇护所。
      最近,独处中种种的时间和机会,让我感悟到那是歪曲了真理。
      真理是什么呢?
      真理是:这世界还是木之积木,而非塑料的接插件,尤其因为有网络的交际,更是。因此,砌垒的过程,既可以以“玩游戏”的态度,也可以以必要的用心去叠高、维稳、持平,但,无论如何为之,积木的条块之间还得有思想的、物质的、金钱的、性事的、知趣的、心志的,林林总总的“粘合剂”。
      我不过是积木中的一块,无论整体的退市,还是本身的褪色。
 
                                                                               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