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自在(修持)
 
 

总浏览人次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关键文字: 
 
鼠标点击文中图片,显示清晰原图。
人客随篇留言,敬请遵守国家法规。
所有图文版权属原创人所有。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三门自在(修持)
 

谈死说活清明节录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8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一年之际里,老人家过不去的多集中在冬至来临、清明前后、端午左右,而清明如艮,节制最难过。
      因此,清明前后,送别的哭丧,扫墓的祭灵,当然地谈死的多,关于死者、死前、死后、死相、死样、死兆、死因、死法等等的种种。
      这话题,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忌讳的很,今人想的开了,见鬼的少了,便有了恰值时节的谈资。
      我也愿谈,因为毕竟自己有了这岁数是一,见多了死人是二,听了些宗教是三。只是,在谈死时,我还说到活,活人、活在和活事。
      但是,骇怕自己谈说的不是,所以,即使有问题来,我也止话心门。至今写记下来,不是完整的,是节录——
     【关于寿命长短】
      今人接收科学常识,已普遍晓得或者有所闻:排除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那么,寿命的长短,甚至某些疾病的由来,与基因遗传有关。
      医治或在选择结婚配偶时关切到这方面的家族史,诸如乳糖不耐受、高血压、单纯性肥胖、近视、色盲、青春痘、皮肤癌、鼻炎、精神分裂、秃头、血友、乳腺癌、骨质疏松等等疾病;注意到体型、容貌、性格、智力、酗酒、吸烟、吸毒等等及至外表与内在,带有遗传因素的本身,这样做一方面为了生育繁衍的品质,另一方面实际上是通过配偶与共的生活,更有利于自己的享年。
      曾经有过婚姻与寿命长短关系的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婚男子的平均寿命比独身男子的高。”后来,它被推陈出新为“结婚可以使人长寿”。稍有科学调查和研究知识的人都能觉察到其谬误在于:第一,调查只能表示二事之间相关的可能性,并非当然和必然,而所推则将“可能性”的不确定,强化成“必然性”;第二,调查把在社会生活的人,“设定”成单一的人与单一的人,不顾生理遗传、社会交际、个性心理、行为习惯、生活环境、作息规律、饮食质量等等自身的和环境的结构。
      类似的调查报告伪结论还层出不穷,譬如“结婚二次的寿命要比一次的长”;“ 结婚次数越多寿命越短”。
      我看过一部国外的科教电影《奇妙人体》,它是“你必须知道的科学(三集)”里的第一集。看了之后,使我对于寿命长短有确实科学的生理认知。
     【宗教给予生死观的启蒙】
      我一生有五十年在思想着关于人的生死,近六、七年更多地在参悟生与死——生的何来,生者所以的生,怎么个死法,以及死的那前一瞬间还会想的是什么。
      或许我聪明的很早,却慧根很浅,所以悟性很慢,又即使有所悟得,自己也未必肯定。举例说——
      基督的上帝伊甸园来自,代人类赎罪的行为以减少人类受原罪的痛苦,去天堂或往地狱,其教义应该是最少关于寿命的。
      道家讲养生,从溪谷高山,到精气神;从炼丹井水,到须发眉;从剑器功夫,到太极图,谈的是人在于自然,利用自然,以为去邪祛病,以为扶正延年。神仙的图腾幻化,自然为的长生,即不死。
      从寿的长短有益来谈论,道家的演绎却是在世的现实主义。
      皈依佛祖之后,我觉得佛诱导人积德,是种“因”,为的是终不要再做人而要成佛的“果”。其所经典的本身千变万化要亿年以上姑且不究,但亿年历经的劫难只为了亿年的后来。说什么“过眼云烟”、“一切皆空”,谈什么“莲花生命”、“西方极乐”,今我却以为:其所空的反而实在,所描绘的倒是虚空。
      佛教讲为人的积德,看似为他的,却终归是为己的。
      我参悟的觉,乃是:佛教讲的是人与人的因果关系,本人与他人表面,是会开花的“因”,而本人为本人是本质,是希望将来的“果”。
     【好人坏人的寿命长短】
      今国人,活艰难,病不起,死无埋葬身之地的相当之多。
      所有的祝福、祈愿都在为“平安”,更通俗到“好人一生平安”。
      有可能吗?
      有多少人可以?
      有哪些人因为祝福、祈愿而真的得平安了?
      就跟前面提到的调查报告一样,并不真正。
      我倒是看的多,也很认定:第一,好人未必平安,坏人不定命短;第二,祝福和诅咒不过是说话人其心愿。
      这里突然冒出“诅咒”,实在是我注意到有的仇恨他人之人的言语内含,也实在听见久病或耗资医治无效者的家属之放弃。这时候,这境遇,这状况下的人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好”、“坏”,是个人的观念,“是”、“非”则有法律的准则,而法律又是时间和时代的公共观念产物。
     【我谈死说活的结论】
      不再是以往已知的哲学的、佛教的“自在”, 我必须重新认识“自在”,从三个方面:随缘、适度、彼此。
                        
                                                                  2014-04-08
 
      【本篇有关】
      科教电影《奇妙人体.》
      http://www.dy131.com/jlp/2014-03-08/2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