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人的快乐
|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03日 来源:春秋农事 原创作者:拾穗居士 点击数: |
| |
在河南博物院参观,人家喜欢看镇馆之宝,我却不时地被分列在不同时期的偶人所吸引。它们似乎都是陶质,几乎都是陪葬的俑。想想也是的,这些能从阴间回到阳间的人物,该着它们快乐的。
在别的博物馆院,也都见过各种木、陶、瓷、石质或金属的偶人,其中奴仆、舞乐、士兵、仪仗、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乃至镇墓胜的神物,各种各色,最大场面、最多数量、最与真人等身的,莫过于秦始皇陵的兵马队阵。但能引得我为一土一偶二三寸物全神贯注的,却是河南博物院的几组藏品。
最先,我被一组公元前206-~公元25年,即西汉时期的做家务的女俑吸引住。二人洗盆,一人宰羊。人物用泥巴拿捏得简洁朴实,比例准确得当,动作生动到洗着的盆还有动静,而压在人着宰的,甚至还能听到它在挣扎着凄惨大叫的声音。这声音,一定很如墓主享受,而我因为近了佛,知佛理,虽不信六轮回说法,但不免为生灵的被迫死亡而伤感,但又为偶人的快乐而高兴。
这很矛盾,却是我为人而非佛的真情。
相应于做家务的劳动,“百戏”则轻松、活跃得多。人物的表现因为夸张显然丰富许多。
如古之太极拳,似今之街舞,象玩耍杂技,又觉得这场景就是今晨的广场,没有“和谐”口号一脉相传着的是身心的快乐。
之后见到一件“对博”的偶人,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属汉代的。因为我对所有的博都没兴趣,所以本是一瞥而过,但读了注解文字,反倒感觉二人争议的样子,足以说明他们为的是快乐。
这让我记起在拉萨的色拉寺观赏僧人辩经,联想到他们与它们的表情和体态,忽然醒悟:既能旗鼓相当的对而理论,又不为敌,始终知交者,难得难得太难得!
再后看到的是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的“彩陶女侍俑群”。人物脸型的一个样显然出自同一工匠之手。但见个个栩栩如生,由不得被楚楚可掬的笑容所动,推想到这墓的主人张盛生前或其家人后代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要不,偶人必笑不开到这份上。
唉,人生在世,死而入地,能带着快乐去的,必是快乐地活着过的达观,但未必是贵人。命贱不幸的,即使希望在阴间能快乐得起来,恐怕也没如此快乐的偶人相陪伴呢!
这叫张盛的人,其墓还陪埋了一对出家人。高的和尚,身着袈裟,手持法螺,端正而有点诙谐,一双闭目把他的所有快乐传递到勾鼻尖、垂耳下、两片弯唇之间。矮的比丘,身着裙袍,一手把着油灯,一手提着油瓶,皱起的眉头,连同那言而不止的嘴巴,其话句或在说:“中石油又涨价了呢!”
笑话归笑话,快乐的还真只有这么俩与世无争的偶人。我肯定是自己近些月来,与僧人们处过,所以,看到它们,又想到他们。他们真都以自己的信仰而快乐着。
要说本身未必快乐,但其职业的目的是让人们快乐,或因为感他人的不快乐而觉悟观众应当快乐的,这便是戏剧。河南博物院收藏出土的各色人等里,戏剧人偶塑造的最为精巧,
尤其是孩童的一组四个,然而它们是我见着快乐中最不快乐的。小孩本该是灵动的,它们动了,但没灵性在身,似乎被迫而为到不再快乐的地步。但有一人偶,是吹口哨的,那样儿不把我逗得大笑——因为他能快乐得稍稍倾身右侧,而这一侧是他给快乐使着劲!
我们受到的感染里,有多少是对方特意的所为,又所为成他们自己情不自禁的快乐?
2011-04-03 清明时节在郑州固城写成
阿吾说他娘今天一早就往福州为老太爷太老太奶扫墓去了